淺談物理教學中學生多元智力的訓練
作者:江西省井岡山市黃坳中學 張志群
發布時間:2012-07-17 14:38: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世紀下半葉,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加德納先生提出了一個關于人的多元智力理論,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滕博格先生發表了人的三元智力理論,90年代加拿大心理學教授戴斯先生等人建立起了一個人的PASS智力模型。這些現代智力理論的誕生為我們充分認識和了解各類學生之間的差異提供了依據,為初中物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帶來了光明。
一、新課程標準與多元智力
在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中,該課程首要理念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并且教師不能因為學生存在著的地區差異、民族不同、經濟狀況好壞、文化背景底蘊的高低等等,甚至無論學生的性格內向與否,先天資質如何,教師都應該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這個科學課程標準為其提供了理論依據,保證每個學生都能享有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面向全體學生,并不意味僅僅是接受這些學生,還意味著教師需要照顧好他們的個體差異,充分挖掘他們的科學潛能。如何更好地挖掘這種潛力,在筆者看來當下先進的多元智力理論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依據。
在多元智能理論看來,個體的差異既是教育的起點又是教育的終點,受教育就是要使得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獲得最大的成功。依據多元智能理論中關于的教育思路,教師應該實事求是,根據每個學生獨特的優勢,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生優勢智能,使得每個學生都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取得成功,那么相比較而言,人們所謂的學困生就不會出現了,這才是教育的最終功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一些學生學習成績不是很優秀,被認為是學習困難生,但其他方面的能力卻比較突出。如何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來為初中物理教學服務是我們這些一線物理老師所需要深思的。
二、初中物理教學中智力的訓練思考
在以培訓學生思維力為核心的智力觀作用下,中學物理課程教學的實質是圍繞著培養精英這個目標,在內容上,以圍繞物理學的知識邏輯體系而展開,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主要還是講授法,然后根據用“紙和筆”完成的考試成績來作為評價標準。物理課程教學始終以對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演繹、類比等思維訓練為核心,使得由“題目+紙+筆”組成的考試卷考核學生的學習完全占領物理課堂,從而導致中學物理教學圍繞怎么考就怎么教的現狀發生。
中學物理課程教學“為思維而教”并非不對,但是筆者認為應該從多元智力理論的角度對“為思維而教”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在多元智力理論中,對于每一種智力而言,思維其實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核心的因素。即使是身體動覺智力的發展,也必須以思維的發展作為其發展的前提和核心。如果身體動覺僅僅停留在模仿和復制的基礎上,它是沒有包含思維的因素的,這樣就不可能運用智力進行創新和實踐活動。
現行的中學物理課程教學的目標、方法、內容和評價的單一特點導致學生智力的訓練非常不合理。這種智力訓練沒有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一些數理邏輯智力相對較弱的中學生,其中包括相當一部分女生,認為物理是一門難學的課程,一些學生在物理課程中成為“失敗者”。
三、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多元智力的訓練策略
中學物理課程的教學應該著重發展身體動覺、現象觀察、視覺空間和數理邏輯智力的觀點。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運用現代智力理論中的多元智力理論分析學生的差異,提出發展學生多元智力的觀點和相應的多元化物理教學策略。
筆者認為物理課程教學與實驗應該在組織形式上合二為一、內容上選擇合適,課程資源上應該材料豐富廉價且取自生活,還應該布置動手制作的作業、創設交流作品的機會。對于現象觀察的策略應該提供豐富信息的觀察活動,用各種感官協同接收信息,用實驗控制現象的變化進行觀察,學習描述和交流觀察的信息。對于圖形呈現的策略應該充分運用現代化和傳統手段。在現代化手段中通過滲透視頻、動畫、圖片和概念圖等加強直觀教學,在傳統手段的使用中注意語言直觀、形象生動、利用掛圖、模型、實物、教科書插圖等。在教學中采取聚焦問題、建立聯系、收集證據和思維整合的編排和局部整合,來體現科學探究的策略。
通過在自己的物理教學崗位上親身實踐,運用多元智力理論分析學生的差異,充分利用多元化物理教學策略,有效的訓練了學生的多元智力,取得了顯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