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建設要落到實處
作者:楊東平
發布時間:2012-07-17 14:59:0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近年來,大學校園不時傳來師德不淑的消息,既有抄襲剽竊之類的學術腐敗,也有錢學交易、泄漏試題等招生考試腐敗。在高校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待遇逐漸提高,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熱門職業時,教師的職業聲望、道德水準卻似乎并沒有同步的高漲,甚至有所下落。
在社會轉型和市場經濟環境下,伴隨高等學校擴招導致的教師隊伍整體的年輕化,如何有效地加強師德建設,的確是個緊迫的現實任務。當前師德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固然有社會不良風氣侵蝕等外部的原因,但更值得重視和認識的,是我們自身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們比較習慣通過宣傳那些道德高尚的模范教師來推進師德建設,這無疑是必要的。這些優秀典范為教師職業樹立了一個可以追求、可為楷模的道德標準。但是,僅僅如此還遠遠不夠,應該規范大多數人的日常行為,更重要的是基礎性道德,即所謂的“底線倫理”。這意味著可以不對一個人提出過高的道德要求,但必須規定他絕對不許超越的下限。這通常也就是法制的界限。教師作為一個公民,首先必須遵紀守法。對教師固然應該有更高的道德要求,但作為一種社會職業,其行為首先必須依法、守法、合法。多年來,當我們習慣性地從道德上美化教師職業時,卻并沒有為現代教師人格的塑造注入新的營養。師德建設落到實處,首先就是落到這一法制的層面上來。如果做到了這一點,不是可以有效地減少那些最壞的現象發生嗎?
以道德宣教為主的師德建設的另一個不足是往往失之粗疏,對教師有許多籠統、抽象的道德要求,缺乏清晰具體、可以操作的行為準則和細則。師德的普遍提高必定依賴一種良好的制度。由于沒有嚴格細密的規則和事先的告知,事后的定性、追究、懲處往往也無足夠的依據,經常是連犯法、違規違紀還是師德問題都說不太清。國外的大學,教師通常人手一冊厚厚的《教師手冊》,其中詳細規定了教師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規則、制度、禁忌,以及相應的懲處;當然,包括教師的權利和義務,以及教師權益保障、申訴等程序。例如師生戀,我國向無明確的規定,而這在許多國家都是嚴令禁止的,一旦發生,教師必然失去教職。又如關于教師的剽竊、抄襲,我國也沒有相應的制度建設。近年來發生的學術腐敗事件不少沒有下文,與制度不健全有很大關系。
此外,我們往往視師德為一種個人修養,較多強調教師個人的自律。顯然,僅僅重視個人修養、僅僅要求教師自律是不夠的。現代大學制度本質上是一種教師自我管理、學術自治的制度,教師組織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只有教師共同體的參與和維系,建立起一種道德氛圍和文化環境,才能有效地促進教師職業道德的整體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