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材內容,促使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只有美好和諧的語文課堂心境,才能讓課堂充滿創造,充滿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才能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下幾點:

一、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展現情境

新課標明確地指出要“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因此超越知識符號的課堂,構建生活的課堂,放飛學生的心靈,并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間,是對教師的課堂藝術的時代要求。例如:在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我改變了過去逐段講解后填表總結的傳統教學模式,放手讓學生在自學課文后,舉行“產品發布會”:學生選出一種自己喜歡的玻璃,“假設你是該玻璃廠的廠長,現在你如何把你的產品推銷出去?”同時也讓一些同學充當記者、經銷商和客戶,就自己想知道的問題進行發問。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記者的身份出現,將同學們沒有想到的問題予以提問(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玻璃的特點、作用進行發問、講解,并展望發展前景)最后完成課后思考練習。整堂課學生學得其樂融融,有效地避免了說明文枯燥無味的毛病,又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了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二、具體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而產生的。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利用實物直觀演示,創設特定情境的技能。實物演示情境的特點是直觀性強,具體可感。它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驗證間接知識,形成明確概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如教學《琥珀》一文,課前教師展示實物琥珀,讓學生對琥珀有個感性的認識,從而對其形成產生好奇,觸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來。

三、借助插圖繪畫,再現情境

例如特級教師李吉林教《小小的船》第一課時時,前后三次運用了圖。第一次:上課開始,教室里以藍色的畫紙作藍天,先后出示圓月與新月。教師描述:老師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喜歡看月亮?你們看見嗎,有時候月亮是這樣的(出示圓月)這是什么樣的月亮?有時候,月亮又是這樣的(出示新月,貼在藍天上)教師描述導入。第二次:(師)課文中的小朋友看著彎彎的月兒為什么覺得像小船,而不說像香蕉,像鐮刀呢?他想做什么?那么你們看著這彎彎的月兒,想不想上去呢?第三次:(指圖)你看著這彎彎的月兒,你覺得它多像一只小船呀!現在你們聽著琴聲,身體也可以隨著音樂輕輕地搖擺,慢慢的你可以瞇上眼睛,這么看著,想著,你是不是好像也飛上藍天,坐在月亮上了?三次運用圖畫,第一次主要導入課文,第二次著重激情,第三次著重激發聯想。在指導觀察的基礎上,結合啟發性的描述,激起了學生的情緒,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課文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扮演文中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于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將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話”也就是自己說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親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學習的輕松。教學中用得最多的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要求再高點的是改編課本劇。

總之,情境教學是以“情”為“經”,將傳統教學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質、興趣、價值觀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確定為語文教學的有機構成;以“境”為“緯”,通過創設各種生動、具體、形象的語言環境,拉近學生語言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為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