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1實施的體會與思考
作者:西安市長安區第六中學 周翠茸
發布時間:2012-07-16 08:29: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陜西省實施新課程三年多來,我們積極探索,努力與新課程通行,既看到新課程給師生帶來的變化,也遇到一些問題和困惑。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對新課程實施的一些體會和思考,希望與各位同行共同研討。
一、教師教育觀念開始轉變
1.多給學生自主性、多給學生時間、多給學生表現機會。如:在自由落體運動教學中,讓學生思考并到前面演示有時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的慢,每個班都有學生能做到。這使得我們看到:學生是有能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我們要相信學生,讓他們多活動,教師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
2.加強集體備課。教師們感覺到新課程教學需要集體協作,他們能積極自覺參加備課組教研活動,并能認真、深入地探討一些實際教學中的問題,而不在是例行公事,被動參加。
二、學生學習方式開始轉變
1.學生能提出一些創新問題。如:在討論到靜摩擦力的方向可能與物體的運動方向垂直時,一名學生豎著拿起自己的鋼筆,沿水平方向運動。這個例子讓我久久難忘,他比我打算舉的例子要好得多。
2.學生能進行科學探究。如: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等課堂上,學生能團結協作,分析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并且能大膽的、主動的探索,與剛上高中第一次做實驗相比,學生的變化讓老師欣慰。
3.師生關系更融洽。師生共同探索問題,沒有老師居高臨下的權威,加之學生在探索中有過成功的體驗,學生學習物理興趣濃厚,師生關系更融洽。
三、對于初、高中物理銜接不適的對策
這個不適應存在于物理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方法與心理特點上。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抽象思維多于形象思維,動態思維多于靜態思維,需要學生掌握歸納,類比推理和演繹推理方法,特別要具有科學想象能力。
1.直觀教學。高中物理在研究復雜的物理現象時,為了使問題簡單化,經常只考慮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現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往往感到模型抽象,很難適應。教學中如果盡量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多做一些實驗,多舉一些實例,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利用課件將一些抽象的問題形象的呈現出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能使學生較好地通過具體的物理現象來建立和掌握物理概念。
2.學法指導。剛從初中升上高中的學生,常常是上課聽得懂、課本看得明,但一做題就錯。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對物理知識理解不深,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加強解題方法和技巧指導,使學生認識到高中物理重在思考、感悟、分析,不能再用初中的方法,要多思考,多分析,多掌握一些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
3.“答疑”的妙用。“答疑”是教師課外接觸學生的主要形式。學生提問不僅有對教師知識上的需要,而且還有心理上的期望。耐心傾聽學生的訴說,使他們敢說敢問,是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幫助他們克服自我緊張,解除心理壓力的最好機會。
四、課時分配的矛盾及對策
新教材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規律的得出過程,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這種理念的實施,與當今高中學生面臨高考的現實壓力的結合在課時分配和安排上出現了較大的矛盾。要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出路,就是要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1.注重體驗。物理新教材中改變最大的是教學的理念和方式。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身邊的現象恰當與所學的物理知識結合起來,配合相關的物理實驗和生活實例,使學生在物理知識與經驗的“對接”與“交錯”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2.適度探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探究式教學的意識。但在教學中應適度探究,能直接得出結論或學生有過類似經驗的問題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可以直接得出結論,沒有必要追求探究過程的完整性。實際上學習物理就是要在短時期內把人們通過長期大量的積累、實驗得出的正確結論迅速承接過來。
3.把握節奏,面對高考。高考是我們老師、學生和家長需嚴肅面對的現實,對新教材難度和深度的把握應該參照高考的要求有計劃地實施。
五、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物理學方法和思想(包括思想教育)比較突出的地方,有意識地總結或點撥,如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探索中有滲透數學推理的方法、建立模型的思想、實事求是的觀點等;通過讓學生總結每章內容,逐步引導學生自己整理、歸納學過的知識;通過對諸如“研究彈簧的伸長與拉力的關系”等一些問題的探索,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六、善于發現身邊的“低成本實驗”
為彌補了器材的不足,自備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有物品,還可以用學生身邊的物品做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