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方法在政治課教學中的特殊功能
作者:陜西省南鄭縣大河坎中學 程 俊
發布時間:2012-07-16 11:26:3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學是一門藝術,政治課教學更是一門綜合藝術,在教書育人方面,政治課有著特殊的重要性,要真正做到政治課教學入耳、入心,必須調動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數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正確運用,有它特殊的功效,從培養學生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來看,在政治課教學中運用數學方法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在大量的數字的分析比較中,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偶然中把握必然,在表象中把握實質,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思維能力,還有利于提高政治課教學的可信任度和深度;從中學生對政治課教學的接受能力來看,正確運用數學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政治理論中比較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既能充分說理論證,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具體談談數學方法在教學中的特殊功效。
1.化抽象為具體。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有不少概念、原理較為抽象、難懂,這對抽象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還較弱的中學生來說,掌握起來往往比較困難,如運用一些數學知識來講,情況就不同了。如《生活與哲學》中的概念一般都比較抽象,學生不易把握,學生常把哲學中的物質概念與客觀世界中具體物質概念混為一談。為讓學生搞清,教師不妨分析幾何中的某種多邊形與具體多邊形之間的關系來說明。
如“四邊形”這個概念,它是從正方形、矩形、菱形、梯形等四邊形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是共性,而不是指具體某一四邊形的個別特性,但它又存在于正方形、矩形、菱形、梯形等具體四邊形的個性之中,離開具體四邊形的個別特性,“四邊形”這個共性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哲學上的物質是概括抽象了萬事萬物的共同特性——客觀實在性,而萬事萬物除了這一共性之外,還有它們各自的具體形態(個性)。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離開物質的具體形態(個性),也就沒有客觀實在性(共性),就沒有物質,而萬事萬物都是物質的具體表現。因此,哲學上的物質概念與具體物質之間的關系和四邊形與具體四邊形之間的關系是一樣的,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我們不能把二者等同起來(共性≠個性),混淆起來。因為教師講的平面幾何知識是學生在初中里學的,這對高中學生來說,是很容易領會的。
2.化難為易。高一《經濟生活》商品的價值量一節中,講“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理解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若僅從理論上講,既費時又費力,學生不易掌握。如用下面這道數學題來講,就會使這個問題簡單明了,難點易于為學生掌握。
例:現有織布廠35家,一共生產出100匹布。其中28家是手工勞動,生產1匹布15家用7小時、6家需用8小時、7家用9小時,他們一共生產了15匹布。5家機械勞動,生產1匹布分別用3小時、3.5小時、4小時、4.5小時、5小時,他們一共生產了60匹布。2家現代化勞動,生產1匹布分別用1小時、2小時,他們一共生產了25匹布。試問現在生產1匹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多少?
分析:由于“現有的正常生產條件”是指生產絕大部分產品所需要的勞動條件而不是指絕大部分的生產廠家,上題中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機械勞動。手工勞動雖然是絕大部分生產條件,但不是絕大部分產品的生產條件,因此,它不是“正常的生產條件”。因此可得出:生產一匹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3+3.5+4+4.5+5)÷5=4小時。
除了上述功效之外,它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政治課教師講數學,這本身對學生有一種好奇感,而舉的例子又是學生學過了的,因此學生往往以審視的角度來聽教師講,注意力也特別集中。另外,它還能把偏科的學生吸引過來,尤其是那些重數理化,輕政治課的學生,讓他們懂得文理是相通的,文中有理,理中有文,逐步提高他們對政治課的認識和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