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學生全身心參與音樂課堂的興趣
作者: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 黃碧紅
發布時間:2012-07-16 10:33:5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說明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樂于學習的基礎,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感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那么,教師究竟如何在音樂課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切實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呢?我在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激趣”方法。
一、情境創設法
很多音樂都帶有情境描繪,音樂課的情境創設就是要運用音樂特有的藝術魅力,通過聲光圖等各種教學手段,感染學生進入特定的藝術氛圍,從而使學生在教師的導引下,置身于音樂旋律中,入情入境,真切地感受、體驗到音樂美的真諦之所在,進一步陶冶學生的身心。例如欣賞《動物狂歡節》一課時, “同學們,從啟東實驗小學開往森林王國的汽車馬上就要出發了。”讓同學們隨著音樂律動進入教室,這時我又采用多媒體營造了強烈的森林氣氛。學生充滿了好奇,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這時,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聽辨各種動物的叫聲,并引導學生模仿動物的叫聲……這樣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的需要,刺激了同學們的求知欲,達到培養同學們學習興趣的目的。
二、故事牽引法
有的歌曲本身就是一個動情的故事,而小學生又都喜歡聽故事,他們對自己不了解的生活充滿好奇,這樣教師就可根據教學內容精選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進行講述,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見聞,更會使他們對學習的內容充滿期待。比如在教《 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時,我介紹了當年日本侵略者的燒殺搶掠的滔天罪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精神。結合歌詞內容講述王二小的故事,王二小是學生的同齡人,他們聽著故事就理解了歌詞內容,走近了故事的主人公,在情感上也與作詞作曲者產生了共鳴。在此基礎上教唱歌曲,學生就能帶著情感,口唱心和,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游戲鋪墊法
游戲是人類的一種在一定規則約束下進行的娛樂活動。由于它富于趣味性,因此深受學生的喜愛。只要設計合理,運用得當,對于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二年級唱游課中要求學生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如果光聽老師講,學生由于年齡小,對音樂知識的基礎積累少,不僅聽不懂,而且覺得枯燥乏味,這是一個讓所有老師都頭疼的問題,我在教學中運用“搭節奏”的游戲,讓學生自行組成活動小組,在搭搭拆拆的游戲中學習掌握到新知識。在他們的游戲過程中不單單解決了怎樣搭節奏這個知識點,而且繼續在研究搭完了節奏之后,怎樣拆了節奏再搭新的節奏。總之,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游戲”處處可尋,只要教師用心去挖掘,認真去準備,就能夠創設出緊扣教材的“游戲”教學活動,取得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
四、圖畫再現法
音樂與美術是姐妹藝術。人們常常把音樂稱作“凝固的畫面”,把美術稱為“流動的音樂”。美國著名的音樂家馬利翁說:“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在音樂課中,加入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美術作品,對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幫助的。我在教學《豐收之歌》時,把米勒的油畫《拾穗》展示出來,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欣賞這幅油畫。學生通過聽、看,能更形象地理解音樂作品,從而學習歌曲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五、手舞足蹈法
好動是學生的天性,如果能結合學生內在需要,讓學生充分運用肢體語言,感受音樂與動作、節奏之間的關系,釋放學生的天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必將生生不息。日常的教學中,老師教律動時,往往是“教師編,學生做”,這種機械式模仿,束縛了學生們的手腳和大腦。我在教學中打破這個常規,讓學生自己聽音樂、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聽到的音樂用自己的手、腳做動作去自行發揮、自我表現。在課堂上,我總是鼓勵學生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大膽地去表現自我,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樹立,也利于良好個性的培養。我在音樂課上創設舞臺,展示自我,在設計“小小舞會”這一活動環節,放手讓學生盡情地唱、盡情地跳,把整堂課營造的喜悅氣氛推向最高潮,讓學生在無拘無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唱《我們的祖國是花園》時,我和同學們共同在優美動聽的音樂伴奏下跳起了新疆舞。
童年的歌是純真美好的,屬于孩子自己的歌是令人陶醉的。愿每個孩子都能在滿含對音樂的興趣與樂趣中愉快地放聲歌唱,唱自己,唱未來,用歌怡性,以歌抒志,唱出美好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