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智趣充滿課堂 讓孩子快樂成長
作者:江蘇省如東縣實驗小學 季園園
發布時間:2012-07-16 10:22:3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兒童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動、好奇、好勝,他們的認知活動大多是以興趣和好奇為載體。知識的積累和智能的發展,也多是在無自覺意識下完成的。尤其是低年級的數學教學,更應該形成愉教樂學。多年來我在數學教學上嘗試著愉快教學使我嘗到了甜頭。
一、動之以情,鋪墊樂學之路
教師對學生傾注愛心,才能喚起學生對老師的愛、對學習的愛。因此,我在課堂上特別注意態度和藹、平易近人,做到處處關心學生,對后進生不挖苦、多輔導、多鼓勵。馬卡連柯的話時常在我腦海中回旋“人的生活的真正刺激,是明天的歡樂。”我借助了表揚的激勵機制。課堂上,對學生回答和練習中出現的錯誤,我首先他們敢于回答問題的精神和正確的局部,再提示啟發他們思考錯誤的部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信心十足站起來,心悅誠服坐下去。”特別是對后進生,哪怕只有一丁點“閃光”,也及時給以鼓勵和表揚,盡管他們幾乎無法趕上優生,但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總會一步步前進,對學生我從不要求“一刀切”。這樣動之以情的教學手段,促進了學生“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化。
二、以本為源,挖掘樂學之趣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我特別注意教材的研究,課堂上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靈活地駕馭教材,做到以本為源,充分挖掘教材的智趣因素。數學枯燥而抽象性強,但也潛藏著許多有趣的現象,關鍵在于教師要善于挖掘、并合理地去引導學生探索,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去學習。
在教學有余數除法時,我又常常出一些容易混淆的問題,讓學生去判斷正誤,把計算題帶到數學醫院,讓學生當醫生幫忙診斷,從而既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又起到了鞏固練習的目的。總之,做到深挖掘教材,靈活選用教法,就能激發學生樂學智趣之功效的作用。
三、巧設教法,創設樂學氛圍
1.借助語言和語氣效應,力求生動形象和幽默。課堂教學中,語言是傳遞的信息、交流感情的最主要的工具,教師由于一個字,一個詞,乃至一句話語氣上的失誤都可能造成不應有的負效應,而語言的準確生動,運氣的多彩感人則能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特別注重語言的幽默效應。
數學智趣課上,我經常自編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數學小故事,借以引發學生的創新興趣與創新思維,如 :教學《7的乘法口訣》,我先后給學生創設了這樣幾個情境故事。課始,以“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情境導入,一個小矮人分到7個氣球,2個小矮人分到14個氣球,3個小矮人呢?4個、5個……呢?人數由少到多,口算結果逐漸困難,學生又有1-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從而啟發孩子學習7的口訣的欲望,學生又能有她們解決問題的快樂。
2.借助教具,動感官促趣。智趣符號的傳遞,在課堂教學中占主導和支配地位。有時借用計數器、掛圖、課件進行直觀演示培養學生動腦思考能力,又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解決問題能力。
如:教學《有余數除法》這一課時,在講例題時都是先讓學生擺一擺、分一分,如把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地分,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先同桌合作分一分,再把分的結果填入表格,讓孩子初步體驗有的正好分完,有的分的有剩余。在操作的基礎上,教師再通過課件直接演示分小棒的過程,孩子更有感性認識,印象更深刻。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既培養了孩子動手、動腦的能力,也培養了孩子的合作能力,讓學生在快樂中收獲了知識。
四、自主探索,體驗成功樂趣
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計算時,教學例題“7個桃,每盤放3個,放了幾盤,還剩幾個?”和“18個氣球,分給5個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幾個,還剩幾個?”后,提出“比較每道題里余數”全體學生為之振奮,而該生更是心花怒放,真正體驗到了一種創新的成功感、滿足感。
面對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作為學科知識學習來說是起步階段,如果一開始孩子就感覺學習是痛苦的、枯燥的,那么這樣的學習生涯能堅持多久?我們始終堅持孩子的學習應該是快樂的,應該是主動的,應該是積極的,應該是富有童趣的,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應該是……我們為著這樣的目標努力著,探索著,用自己對孩子無私的愛挖掘自己的教育智慧,用自己孩子般的心態和孩子們相處,做一個真正有智趣的優秀教師,讓我們的每個孩子臉上都有燦爛的笑容,讓我們每個孩子的心智都能受到良好的培養,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