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轉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位置,從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轉變學習方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式對于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幫助學生構建發展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方式,“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是每一位老師自我成長的境界追求。下面就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談幾點看法。

一、轉變教師角色位置,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教師的角色轉過去改變了許多,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但是距離完成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還比較遙遠,學生的學習激情不能充分釋放,學習效率低下,甚至產生厭學情緒。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讓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就必須轉變教師的角色位置,真正做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學生學習,教師引導,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要求,不管是什么學習內容都要學生先學,小組交流,最后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情況教師指點,讓課堂成為知識的超市,讓學習成為生命的狂歡。

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

習慣是一種學習動力定型。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包括預習、閱讀、習作等習慣),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和生活中嚴格要求,逐步培養。

1.培養良好的預習習慣

各年級的知識面不同,教學目標不同,所以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問題的提出,可通過講讀課文這一環節表現出來。在自學過程中,發現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同學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這樣,每節課都要檢查預習效果,嚴格要求、持之以恒、學生的預習習慣就可以逐步得到培養。

2.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要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教師努力讓學生喜歡讀書讀報,至少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讀書做筆記的習慣。也可以摘抄好詞佳句,精彩段落和有關知識,也可以寫讀后感。

3.培養良好的習作習慣

習作習慣是指留心觀察、深入觀察、認真思考、勤于動筆、反復修改的習慣。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鼓勵他們自己去觀察,并要一遍觀察一遍思考,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較事物之間的異同,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養成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指導學生首先從字詞入手修改,其次修改不通順的句子,然后將修改后的作文高聲讀出,有問題再加工以得完美習作。

三、改變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絕不是一錘定音的絕對權威。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給予學生示范和點撥、幫助學生通過討論、辯論等方式破解學習的難點。如:在教學《荔枝》一課,這篇課文從題目上看是寫一種水果,但課文內容卻孕育了濃濃的母子情。我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認真體會,讀后小組內交換意,當學生用自己的學習方式讀完后,通過交流,學生紛紛舉手表示自己的意見:“我認為這一句最能表現母子情深,學生動情地朗讀,母親撲哧一聲笑了,筋脈突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那樣愛憐地望著舍不得吞……”學生各抒己見,把體會到的、找到的句子讀出來分享,共同體會成功的喜悅。顯而易見,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引導者、組織者、而且學生在討論、交流合作的過程中不斷閃現智慧的火花,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強了,學習方式也在逐步轉變。

四、更新作業布置方式,全面提高語文素質

改革作者布置的方式和內容,讓適量精彩多元的作業代替機械、繁瑣的作業。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多實踐、多應用;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質。可以讓學生自主作業,做自己想做的作業;可以讓學生背誦一些精彩片段、好詞好句、寫讀書體會等;可以結合課文學習,讓學生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并以口頭或書面形式表達觀察所得;可以結合語文學習、組織有趣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

總之,在實施有效教學的今天,只要從學生出發,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就一定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