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當你把學校學的東西全部忘掉后,剩下的就是教育。”這樣的真知灼見讓我們的耳目為之一新。愛翁語重心長的感慨中所“忘掉的”是什么呢?是那些無用的、少慢差廢的東西,也就是失敗的教育。“剩下的”又是什么呢?是源于生活、融于生活,不斷探究來的有用的東西,也就是成功的教育。這同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極力倡導的“我們的實際生活即是我們全部的課程”有異曲同工之妙。反觀當前農村小學的科學課教學,我們不能不為這一偉大的論斷拍案叫絕。

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意義之源,失去這個源頭,科學的大海便會干涸,農村科學課教學也概莫能外。當我們面對那些“孤陋寡聞”的農村小學生為科學課本中那一幅陌生的圖片而茫然、不知所措時,在農村生活的海洋里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當我們為師資的缺乏,教育經費的匱乏,教學設備不足而愁眉不展時,我們可曾知道,農村小學生的身邊、家里以及他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本身不就是一座座的天然實驗室嗎?當學生們欣賞那雨后美麗的彩虹進而聯想到科學課本上赤、橙、黃、綠、青、藍、紫太陽的顏色時,他們能不心潮澎湃嗎?當學生們從第一日的日出到第二日的日出這熟視無睹的自然現象中明白了自己已經“坐地日行八萬里”時,他們能不自豪嗎?啊,那讓人望而生畏的、普通人遙不可及的、高精尖的科學原來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時也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新課程將過去的“自然課”改為“科學課”的高明之處。這是一次質的飛躍,而并非詞語的簡單置換。

小學科學課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而農村學生科學素質的提高最終要通過行為方式的改變和科學生活習慣的養成來證明。當孩子們在飯前給爸爸媽媽講解食物與人體的密切關系并不再挑食、偏食時,當孩子們自覺地講究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時,當孩子們自己造出一只小船并使之航行于渠水中時,當孩子們鄭重其事地向大人講解若干個“為什么”時,當孩子們不再躺下看書看電視時,科學與生活已經水乳交融了,我們讓學生們到生活中去發現、體驗的開放式教學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時,我們的欣慰之情便會油然而生,我們向學生們投去的一個個贊美的眼神,深含贊許的手勢,發自肺腑的激勵,充滿自信的微笑,更會使學生終生難忘。

科學需要不斷地探究,探究是科學課學習的核心。溫家寶總理在中國科協的八大報告中指出,既要鼓勵科學創新又要寬容失敗。這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因為在科學探究領域中,證明與證偽同樣都是重要的,許多重大的科學發明創造都是在無數次失敗中走向成功的。我們小學的科學教育是一種啟蒙教育,對農村的小學生更不能求全責備。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隱藏的價值,既要鼓勵學生打破常規,“白日做夢”,挑戰權威,又要允許學生分階段認識事物的現象和本質。傳統觀念認為,蜜蜂的嗡嗡聲來自于翅膀的煽動似乎已成定論,但我們的小學生不迷信權威,通過長期觀察對其結論進行了證偽。他們發現,入巢的蜜蜂翅膀沒有煽動,照樣發出了嗡嗡聲,從而得出了蜂鳴聲來自于翅膀下特殊的發聲部位,這正如飛機的轟鳴來自于翅膀下的發動機。

沒有科學創新精神的民族是無理的民族,沒有科學創新能力的國家是落后的國家,沒有科學創新理念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沒有科學創新意識的教師是落伍的教師。中華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學強國乃是重中之重,科學教育事關國家興衰,民族命運,更是我們科學課教師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重溫毛澤東同志的教導,我們深感任重而道遠。當我們農村小學生將科學理念從自發到自覺地融于生活并不斷探究之日,才是我們廣大科學課教師會心一笑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