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小組合作學習作用的實踐與思考
作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拜城縣第二中學 高光陽
發布時間:2012-07-16 11:49:1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現象1:學生雖然團團坐,幾個人在一起,但小組里往往成為優等生的“一言堂”,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包辦了其小組成員。
現象2:教師在設置的合作學習環節中,沒有把合作任務、要求布置清楚,加上學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圍繞重點積極有效地討論,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各行其道,談論與學習無關的話題,爭執、吵鬧,加上班額過大,教師難以全面顧及。
現象3:學生雖然進行了合作交流,但由于教師沒有正確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交給學生討論,純粹是浪費時間,也有一些確有合作必要的問題,但問題一出現,教師就立即組織小組合作交流,而不引導學生先自行探究,深入思考。
綜觀以上幾種現象,教師只注意了合作學習形式——讓學生分組圍聚在一起學習,卻忽略了合作學習的實質——通過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那么,我們教師該如何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積極尋求提高合作實效的策略呢?
一、分組
在排座位時,把排座位的原則向有利于合作學習的方面傾斜,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平時表現排座,盡力做好能力平衡,即在前后兩桌中,同時安排好、中、差三個層次的學生,符合“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要求,這樣就有利于在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及時組織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而不必為了組織學習小組花費太多的時間,任課老師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課堂節奏,提高教學效率。據國內外專家研究證實,小組人數4~6人為宜,5人最佳。
二、分工
我為了改變這種組內成員間的不平衡現象,讓學生明白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成員的職責,進行一定的分工,如“主持人”(具體全面負責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記錄員”(專門負責記錄小組討論的過程,尤其是小組對討論問題所持的觀點、結果形成書面文字)、“檢查員”(督促小組成員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每位組員都完成學習任務,并檢查小組交流討論的過程)和“匯報員”(主要負責將小組討論的結果在班級交流中進行匯報)等。明確的分工能使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事可做,有責任感,人人都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角,而絕不是“配角”或“聽眾”。這種組內分工還必須是輪流交換,從而促使小組成員間的角色互賴,增進學生互動的有效性。
三、交流方式
由于學習材料、學習要求的不同,也就需要與之相應的交流方式,如果交流方式過于單一,難以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
因此,在小組交流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討論方式。我主要采取的有(1)輪流發言式:即小組成員圍繞問題,挨個發言,一個不漏;(2)接力發言式即小組成員就某個課題每人準備其中一部分,然后以后語接前言的方式發言,從而構成一個整體;(3)連鎖評價式即學生面對問題先由一人發言,然后由其他同學補充說明;(4)自由發言式即小組中采用辯論的方式誰愿意說就說等。這樣有利于滿足學生的需求,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四、評價
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于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認為: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挖掘孩子的閃光點,給予他們充分的鼓勵和肯定,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另一方面,評價不能僅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后進行,而必須伴隨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評價。同時還要注意評價的客觀性,使學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訓,明確努力方向,因為只有這樣才顯得更有意義,才能真正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五、教師參與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需要自由活動的時間,就像健康需要空氣一樣。”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充足的小組學習時間,讓他們有發現、討論、交流、評價的時間。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自己的話砍掉一半,把教師講的時間擠出來,學生才會有充足的時間。教師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在一定難度的問題上開展合作學習,相互交流,達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取長補短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
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要讓每個小組的合作真正動起來,在活動中避免“活動有余,而思維不足”的現象,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