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模式——《行道樹》的課堂模式
作者:陜西省高陵縣張卜中學 胡曉妮
發布時間:2012-07-12 14:06:5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基于我近年來一直擔任語文教學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在語文教學中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教學模式,具體環節如下:
一、 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教師在導課前,要按照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三維”的課程標準,向學生出示或說明這堂課三維的學習目標:知識目標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三維的目標不是三個目標,而是三個維度,三個方面,要盡量具體,具有可操作性。只有做到了這些方面,會對導課帶來極大的興趣。
比如,我在教授《行道樹》的時候,先按照三維目標操作,然后導入新課,具體操作:
師:同學們,先欣賞一幅畫(多媒體展示,學生觀察)。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出畫面的內容。
生:畫面上有一條路,旁邊有很多花草樹木。
師:說得不錯。哪位同學還能說得更具體呢?
生:畫面上有一條彎曲的馬路,路旁有許多行道樹。
師:說的太好了。你們喜歡這些行道樹嗎?
生:喜歡。
師:同學們為什么喜歡呢?是畫的畫面好看還是喜歡樹本身呢?(學生笑,有人說:都喜歡)。好,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的《行道樹》,看看我們所喜歡的行道樹是怎樣的一種樹。
顯然,再導課前,我滲透了三維目標,利用這樣的方式教學,再導入后,不僅激發了同學們學這篇課文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為深層學習《行道樹》打下了基礎。
二、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語文教學中,我總是本著先整體后部分,先宏觀后微觀的原則,先整體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題,不要過多的在細節上下工夫。具體到這一課,應速讀課文感知《行道樹》的內容和主要情節,然后再感知作者寫行道樹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然后再解決細節問題。具體操作如下:
師: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文,讀完后說說這篇課文寫的是什么?
生:本文給我們介紹了街頭兩旁的樹。
生:本文給我們介紹了行道樹的精神。
生:本文用擬人的手法給我們介紹了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師:好!剛才三位同學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與寫作手法來談,很不錯。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語段。(學生自由朗讀,并在書上圈點勾畫)。
生:我喜歡第三自然段,因為這段內容告訴了我們行道樹的痛苦是它自己選擇的。
生:我喜歡第二自然段,它告訴我們生長的環境惡劣。我喜歡其他樹生長的環境,更喜歡行道樹生長的環境,它懂得奉獻。
生:……
師:同學們都說得不錯,也談出了自己的想法。是的,新課標下的語文學習就要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創新。
這樣,同學們首先對課文內容在心里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為下邊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打下了基礎。因而具備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是很必備的,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深入理解,合作探究
在語文教學中,本著先整體后局部的原則,學生對課文的主題和大意有了基本的掌握以后還不夠,還要針對具體不同的問題做到具體分析。新課程理念倡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善于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言和文字能力,同時,讓學生在探究中深入對課文的了解也是必要的。語文學習是有系統的,學習一篇文章,不僅要從整體建構,還要運用綱要信號對這一節課的知識及時歸納到更大的知識系統中去,師生要站在系統的高度去教授和學習知識,讓每一知識都以系統的知識的面貌出現。這就如同一片樹葉,如果把樹葉摘下來教給學生,這片樹葉就會很快枯死,學生手里只是一片枯萎的、孤零零的樹葉。而在新課標下,我們是讓學生學習樹上的一片樹葉,這片樹葉是整棵大樹的一部分,永遠充滿著生命的綠色。
四 、課堂小結,回歸系統
課堂小結,這一環節在語文教學中是必備的,也是至關重要的。當新課授完以后及時的小結,使同學們再次回顧內容,可以加深印象。從另一方面看,小結的好與壞,直接關系著本課堂的教學效果。因而授完課后,小結是不可忽視的。
在《行道樹》這篇課文中,我們與行道樹進行了零距離的接觸,讓我們深深體會到:正是這些行道樹的默默無聞的奉獻,讓我們的天更藍、風更柔、空氣更清新!讓我們用最真摯的情感,最美麗的語句來表達對這些自然界或社會中的“行道樹”們的感謝吧!
總之,新課標下,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僅僅做到這些還是不夠的。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揣摩,不斷總結,化被動為主動。相信,只要不斷小結,不懈努力,中學語文教學一定會上個新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