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語言,是信息的載體。學生在接受語言訓練的同時,也接受了語言所承載的豐富內涵。而小學英語更是一門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學科,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通過聽、說、讀、寫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感受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等方面的教育。我所帶的英語浸入式品德與社會課程,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且還應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利用專業知識,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之際汲取情感素養的精華,從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靈品格。我是從以下方面對學生進行浸入式思品教學的。

一、講文明、講禮貌——從日常用語開始

在課文內容中,與人交流時的禮貌用語無處不在。但是如果老師不加以提煉和升華,這樣的禮貌用語就會僅僅停留于文字,難以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只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更好的汲取情感素養的精華,促進學生情感品質的形成。如教學“I’m sorry,Please forgive me, Excuse me”等禮貌常用語時,由于這些短語在英語課中的出現率較高,所以對于它的讀音、意思我不需要太多的解釋,而如何正確的使用,什么時候使用成為本教材教學的目的。我創設了以下幾個不同的情境進行了表演。情境一:下課的時候,Mon key喝水時不小心灑到了Helen的本子上,他們該怎么做,怎么說呢?情境二:Frank和David約好8:00 去動物園,可是: Frank等到8:30了David才來,David該說什么呢等等情境。學生爭相扮演角色,并進行極為生動的表演。——I’m sorry. Please forgive me ——That’s all right.(——對不起,請原諒我——沒關系)……通過表演學生們可以知道應用的場合極多,并大多是用來表達自己做錯事時的抱歉心理。由此學生們在情境表演中養成講禮貌的習慣,并知道做錯了事應該誠懇的道歉,從而逐步養成理解、關懷的情感品質。

二、尊師長、愛勞動——從節日教育開始

“Love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自我意識較強,他們往往不懂得關心別人、愛護別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有計劃地加以引導,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同時更讓學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

例:在下冊的第八課中,利用張濤和琪琪的對話,學生了解了母親節的來歷,同時我也給學生滲透了Fathers’Day,在組織問一問答一答的活動的。問的是:你知道媽媽爸爸的生日嗎?你知道媽媽最喜歡看的電視嗎?你知道爸爸媽媽小時候都玩些什么嗎?你知道爸爸媽媽每天上多少時間班?你知道爸爸媽媽累嗎等等。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明白了很多道理,教育學生逐步成為一個懂得體諒父母,具有較好的感恩心理的人。

三、守規章,講道德——從日常行為開始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指出:教學法必須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才能發揮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師要善于喚起和誘發學生對道德現象的情感體驗。我們要逐步培養學生善良的心靈,讓學生真正地感動,以自覺的行動克服不良的行為。

如學完 “How to be a good student(如何成為一個好學生)”一課后,借助課件,我請學生們看了這樣幾個片段,請他們判斷正誤:

(1) Throw litter everywhere.(到處扔垃圾)

(2) Drink and eat in the computer room.(在電腦室里吃東西)

(3) Walk on the grass in the garden.(在花園的草坪上走路)

(4) Scribble on walls.(在墻上亂畫)

(5) Bully the young. (欺負小朋友)

(6) Cheat in an exam. (考試作弊)

孩子們用他們那稚嫩、響亮而又堅決的聲音向我遞交了一份完美的公德答卷。雖然這并不能保證今后在面對這樣的人生考題時,他們仍能作出如此一致的回答,但至少在他們幼小而又潔白如雪的心靈上印著最初的、美好的人性品質,這也是為人師者所應給予的。平時與學生相處的課堂內外,我也時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先從自己開始,守規章,講道德,做學生的榜樣。

這門較新穎的學科課我只有這一年的教學經歷,對于它的挖掘和感悟我還只是淺談,但我明白德育的滲透在于自然的與知識融于一體,只要我們英語教師善于捕捉每一個細節,選擇合適的滲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學生就能心情舒暢地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一點一滴的德育思想滲透,在學習中不知不覺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規范。

“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讓我們為孩子們創設一個真、善、美的情感空間, 使他們在語言學習的同時把握情感品質的內化力量,讓他們在語言的天空中感受真我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