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一、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提高教學實效性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知、體驗和感悟,他們對生活過程體驗的越充分、越細膩,感悟的就會越到位、越深刻。《品德與社會》課應當以社會為背景,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強調拓展課堂教學的內涵,課堂的組織教學要與課外的實踐活動結合進行,教師應有意識地開展社會調查、參觀、社會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走出學校這個小課堂,走進生活這個大課堂,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實踐,不斷體驗、領悟道德準則并培養學生道德意識和社會生活能力。正如杜威所說:“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 我們要帶學生走進現實生活的“活”教材,讓學生接觸和了解社會上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社會和人生。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會受到真教育。在教學中,要找準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充分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回顧生活過程中,深化道德認識。

二、重視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提高教學效率

重視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教學活動要從了解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識、體驗和感悟開始,注意已有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的聯系,充分發揮已有生活經驗在教學中的作用。學習生活中的購物理財、在緊急情況下的求助和自救,公共生活講道德、遵守交通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就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去體驗,從而有所收獲。討論是最常用的兒童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討論活動就是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有采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等。我們在實際教育時,應著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引發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這樣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生活情境為教學服務

“教育即生活。”陶先生如是說,這就告訴我們,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離的。新課標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我們以往的教學往往局限于書本,沒有與鮮活、豐富的生活相聯系,導致教學失去了生活實踐的情境,顯得蒼白無力。為了使說理更充分,明理和導行應該是緊密結合的,而且應和學生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例如在教學生活《誠實是金》這一部分內容時,我設計了這么一個壞節,即讓同學們來演《醒醒吧,小剛》這個小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表演小品。先角色分工,分別扮演小剛、小剛的同學、老師和家長。這種形式既滿足了學生好動這一特性,又在活動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了誠實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考慮憑借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生動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熱情,引發學生的思考,體現學生社會性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只有緊緊地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才能使品德與社會課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促進他們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的發展。

四、活用生活教材提高社會認知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將教材中的材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課程資源,補充一些現實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最根本的一點也就是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引導學生過美好的生活,對學生來說,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義的真實的生活,所以為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我們應當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及時地鞏固、內化、應用到相關的社會實際問題中去。

因此,思德與社會教學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和具體的課文內容,依托兒童的現實生活,為他們搭建生活平臺,在課堂上創設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引入生活之水,對兒童實施品德教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散發德育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