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杜威說:“無論哪一國講教育的人, 都公認教育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 是道德教育。”在全社會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 加強小學生價值觀教育應是我們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就小學生道德價值觀的現狀分析來談談加強小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策略,以期進一步提高對小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的質量。

一、小學生道德價值觀的現狀分析

(一)小學生的道德價值觀的偏移現象比較嚴重

1.在日常生活與人交往相處中,在承受負面沖擊時,小學生往往會表現出不誠實守信、責任感缺失、集體榮譽感不強、缺乏包容與忍耐、不懂得分享與給予、自私自利等現象。

2.由于社會風氣的影響、物質利益的驅使,一些小學生公德意識缺乏,社會責任感不強。對社會道德中的優良行為雖然有正確的認識,但落實在自己行動上卻大打折扣。

3.學生普遍重視個人努力,而忽視社會環境對人的作用;在大是大非上有正確的認識,而在具體的養成習慣上對自己要求不嚴,不懂得尊重他人、不遵守公共秩序、缺乏愛心,缺少奉獻精神。

(二)學校和家庭對道德價值觀的教育不夠重視

1.學校對學生思想教育浮于表面,由于品德課程的教學不參加考試,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只是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對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沒有形成統一的教育思路,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往往把學生道德缺失歸過于社會。

2.家長過分溺愛子女,注重給孩子提供物質上的資助,但對他們的道德價值觀的要求不高。學生接觸的社會面狹窄,主要的社會經驗感知來自家庭,家庭成員自身道德修養只重“言傳”,不重“身教”。

3.家長與學校互相推諉。家長認為學生上學,德育就是學校教育的責任;學校認為社會環境影響太大,學校勢單力薄,無力與之抗衡,需要家庭學校一起攜手,共同承擔教育重擔。

二、加強小學生道德價值觀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重視對學生的道德價值觀的教育

圍繞社會現實和小學生的需求,尋找教育主題。在現實社會和兒童發展的焦點中找到小學生自身發展和社會之間的矛盾點,在發展的關鍵點當中去尋找教育目標,開展教育活動。比如針對學生“好事要不要做?”的疑惑,學校可以結合三月份的“學雷鋒”日開展“爭當雷鋒式的好少年”主題活動等。只有重視實踐活動的開展,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二)重視對學生的道德價值觀的評價

社會發展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向。每個學生均處在社會關系錯綜交織的網絡之中,他們必然要受到來自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沖擊,傳統的道德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應對這種態勢,道德價值觀的評價內容也必須多角度、多方位、多側面拓展。學校德育的載體除了《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等主陣地以外,還有主題班會、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活動、節日紀念活動等,在活動中評價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從單純重視道德認知成績的評定轉向對學生的“德”和“能”的綜合素質的全面考察上來,以實現德育評價的多元化。

(三)重視校園文化對道德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學校校園就像一個小社會,校園文化的建設可以使學生在學校里獲得對社會的認識,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小學生道德價值觀教育起著正確的引導作用。學校要發揮校園文化的功能,充分利用樓梯、教室、圍墻的墻壁懸掛、書寫各類宣傳語和溫馨提示語,營造德育氛圍,做到“讓每一面墻壁都能說話”, 使整個校園變成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變成一座流光溢彩的、充滿人性光澤的學園、樂園和精神家園,讓學生時時在潛移默化的引導中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擁有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四)重視學生道德價值觀的行為習慣養成

道德價值觀是學生的一種思想認識,是通過學生的具體行為反映出來的,學生具有什么樣的道德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習慣。習慣是下意識的一種思維和行為定式,比如升國旗奏國歌時自覺肅立;與人見面時微笑問好;上下樓梯時輕聲慢步靠右行等。重視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讓學生們都牢固地養成了這種習慣,那么這種習慣會給他們的一生打下深刻的烙印,對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也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加強小學生的道德價值觀的教育不是一朝一日的事,面對學生思想日益活躍和外部環境復雜的挑戰,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探索,積極應對,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