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變遷與陜北民歌保護
作者:西安美術學院 薛伍利
發布時間:2012-07-10 10:36:3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陜北民歌順利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這意味著陜北民歌的價值和保護被提到了一個國家級認可的高度。然而, 陜北民歌的自然生態環境與人文生態環境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從陜北民歌的現有知名度來分析,將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必須得到保護,保護的方法可以采取以生態博物館原生態保護形式進行活態保護,以博物館,展演廳、展覽館等現代傳媒的手段進行歷史性靜態保護,以文化移植與建設黃土風情文化模型的仿原真性保護,建立高品質的原生態陜北民歌隊等等形式。
[關鍵詞] 陜北民歌 生態環境變遷 保護
陜北民歌是陜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智慧、才能的結晶,是陜北勞動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是陜北人民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樂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陜北民間音樂體裁形式。在中國民歌中陜北民歌對中國樂壇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是陜北最具分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8年,陜北民歌順利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這意味著陜北民歌的價值和保護被提到了一個國家級認可的高度。問題在于,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把陜北民歌選入目錄置于高臺,而是如何切實地將陜北民歌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保護傳承得更好,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關于陜北民歌保護的研究文章已經不少,提出的保護措施也很多。本文從陜北民歌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及對陜北民歌的保護角度,就陜北民歌的傳統價值的發展與變遷,為陜北民歌的保護與發展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僅供參考。
陜北民歌的生存環境
一種民俗事象的產生,總是與周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聯系, 陜北民歌的產生和發展與陜北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1.陜北民歌的自然環境
陜北民歌是在黃土高原環境中生長起來的,黃土高原是培養、塑造這種民間歌唱的決定性因素。黃土高原原本指甘肅、青海、寧夏祁連山以東、山西太行山以西、內蒙古高原以南、陜西秦嶺以北這一六省區毗連的廣大地區,屬黃河中上游地帶。其內部又包括了山西高原、盆地、內蒙古高原、河套平原、陜北高原、寧夏川區、祁連山地、隴東高原、青海川區等多種地貌,但由于以黃土為特色,故統稱為黃土高原。如果說以上只是廣義上的黃土高原特色的話,那么,處于這個高原中心的陜北,則更是黃土高原地理地貌的一個典型。與周邊黃土高原諸鄰居相比,陜北黃土高原內部塬、梁、峁、壑及丘陵、溝川縱橫交錯的狀貌,不僅凸顯,而且更具統一性。河里流黃水、黃土地上刮黃風的地域特色更加普遍,而在自然條件影響下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特別是在農牧并舉,種植谷子、糜子、青稞、玉米、高粱、豌豆、黑豆等及居住窯洞等方面,均成為黃土高原自然人文景觀最明顯的標志。它們當中的每一種因素都對陜北民歌產生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在整個黃土高原社會經濟自我封閉的大格局中,由于陜北與周圍四鄰存在的某些自然邊界,如東側之黃河,北面、西北面之沙漠、長城,正西之土塬、丘陵,南邊之低山,使這里又在一個“大封閉”格局中建構了自身相對的“小封閉”境域,從而更加強化了陜北經濟、社會、文化與外界的隔絕性。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千年傳播中因地理條件而促成的一種較普遍的“隔絕機制”。它對于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是難以逾越的障礙,但對于地域性傳統藝術的保存、保護、沿襲,卻十分有利。陜北的民間藝術之所以在上千年的傳播中保持并強化自己的獨特個性,既得益于它們與當地生產、生活和當地民眾精神的密切融合,更受惠于這種“隔絕機制”所建構起來的天然屏障,千百年來它隨時都在吮吸著黃土地里的養分。
2.陜北民歌的人文環境
草木稀疏、溝壑縱橫,可以從地理上這么概括陜北,經濟上貧窮,交通上閉塞,可以這樣想象30年前的陜北,也許這樣的情況已持續了上千年。秦代陜北成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中原的農耕民族的戰場,蒙恬曾經在這里屯耕,歸降東漢的匈奴一部分移遷至此,這里曾經建立過輝煌的統萬城,幾乎所有在歷史上和中原發生戰爭的民族都曾經在這里活動,占領這里的中原政權不斷屯耕,少數民族漸漸的漢化,在唐時代這里已經是一個半游牧、半農耕的地區了,可生存環境的惡化很快,犯罪的漢民很多要被發配到這里充軍。半放牧、半農耕的生存方式慢慢地形成,但主要的食糧依靠的是農耕。
誰也不知道陜北民歌從什么時候誕生的,也無從考究哪個民族的音樂是母體??傊?,很久以來它就存在了,沒有人去記錄它。它依靠的是口頭傳唱,引起我們的注意是那些牧人,在山梁上、溝谷里,而聽眾大多是一群默默吃食的山羊。它的小曲多數很酸很悲,多數是情歌。當然,不是只有牧人會唱,在家的婦女也會唱,更多時候它發生在一個人獨處的場景里,陌生人的闖入可能會打斷它。沒樂譜、沒記錄的歌詞,任何人可以根據心情即興創作,隨后可能就將它忘記了。它可能以第三者的身份將故事唱出來,也許會傳唱一方、風行百年,成了人們的共同記憶。歌者可不是任何時候都會開口,只有情動于衷的時候,它才會唱起。
陜北民歌價值觀的變遷
1.大潮沖擊與“傳統萎縮”
在熱浪般全球通信、經濟發展的大潮下,陜北民歌的生存現狀同樣很不樂觀,民歌作為一種特殊的口頭藝術表現形式,存活在民眾的腦海之中,是農耕文化的典型產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速,在農村生活的人數直線下降,近年來農村又實行合并學校的政策,農村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擁入城鎮上學,家長隨其做飯打工,于是在農村除了過年,一般見到的都是沒有勞動力的老人和幼兒。
2.人文環境的變遷導致價值觀的演變
物質生活條件改變導致人文社會環境的改變,改革開放使陜北地區生產生活水平發生很大變化,隨之帶來了陜北人民生活習俗的演變和發展,傳統的風俗和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娛樂方式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飯養身,歌養心”的價值觀也隨著文化環境的變遷而慢慢淡忘和消失。
3.陜北民歌傳承方式發生質的變化
(1)老年歌手相繼離世,在世名藝人稀如晨星。根據筆者近十年來的田野采風調查,每到一處,打問一個當地出名的民歌手十分困難,找到的大多是六七十歲顫巍巍、上氣不接下氣,歌詞七斷八截,極少有不打絆子完整唱完三首歌的,這表明老藝人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唱歌了。
(2)中年歌手青黃不接,出現嚴重斷層。在陜北農村,五十歲以下的藝人極其罕見,導致在正月鬧秧歌時老傘頭唱不動,新傘頭又接不上班,于是很多村子已經停止了鬧秧歌,年輕傘頭就更沒有機會學習鍛煉,惡性循環就這樣形成。近20多年來從未見過農村有人唱陜北民歌,山上也未曾聽過悠揚的信天游。據筆者采風調查發現,即便農村找到的五十歲以下的歌手,他所演唱曲目都是從磁帶里學來的。
構建陜北民歌保護體系
1.生態博物館保護理念
生態博物館是將某一社區或某一區域整體作為博物館,包括其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博物館學專家蘇東海教授認為:生態博物館是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有形遺產、無形遺產進行整體保護、原地保護和居民自己保護,從而使人與物及環境處于固有的生態關系中,并使之和諧向前發展的一種博物館新理念。
以生態博物館的保護理念來保護陜北民歌文化,應強調社區居民是文化的主人,他們是文化的創造者和繼承者,他們有權對自己的文化作出詮釋;生態博物館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應當促進社區經濟發展,改善社區居民的生活。
具體措施是:在社區整體保護的基礎上,可重點考慮以政府扶持辦節,鼓勵和拉動民間節日的“復蘇”,這里用復蘇一詞有特定的含義,因為很多民間節日并沒有在民間完全消失,只要略加扶助,進行鼓勁政策,就能重新舉辦得有聲有色。這樣以節日喚醒民眾對民族文化的記憶,也符合中宣部“關于鼓勵利用優秀民間節日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
鼓勵傳承人的辦法多種多樣,但保護陜北民歌,最重要的是要讓歌師后繼有人,要讓歌師既有經濟地位,又有社會地位。生態博物館保護的縣區不宜過多,要精選有代表性的,又便于道路通達的自然村莊。
2.靜態保護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民族學理論,任何一個民族都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歷史的進步而消亡,陜北民歌作為陜北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同樣不例外。但保護卻是當今一個不回避的事實。以靜態的形式將侗族大歌保護起來,應該是最好的辦法,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陜北民歌申報國家文化遺產成功后,原生態的形式也不會因為申報的成功而恢復到從前的狀態,因此必須組織對陜北民歌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通過攝像、錄音、照相、音樂整理,全面準確地記錄侗族大歌的各種歌詞、譜、系、傳承人及生存環境情況,然后按原生態的存在形式進行靜態的復制,建立侗族大歌博物館,展示廳、展覽館。在展覽館內以影視、幻燈、圖片等等形式加以保存和展示,再組織專業團體現場表演。
3.“移植”保護
人類在植物學、醫學等眾多領域都成功進行各種“移植”,旅游業也進行大規模的“移植”工程,“黃土風情園”、“中華民族園”、“民族風情園”、“中華民族大觀園”等等都是移植的旅游景點,這些以展示民族風情為主的景區,雖然是人造的景觀,但客觀上卻為保護民族文化提供了一個平臺。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考慮這樣一種嘗試,那就是在眾多移民搬遷工程中,進行部分類式文化移植的做法,對民族文化進行異域移植。也可以考慮以政府的行為,將具有一定典型意義的民族村寨進行搬遷,以搬遷進行異地保護,然后進行綜合建設,扶持民族風俗習慣,再現真實的民族文化環境,開發旅游業,以旅游業和民族文化產業支撐其經濟發展。
移植地可以是城鎮也可以是交通沿線便于開發的場所,為了有效防止新移民與周圍文化環境的很快同化,可以采取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保護態度,讓移植區成為特色文化的亮點,讓生活在這種文化環境中的居民因為文化能帶來效益而對民族文化的形式和內容產生自豪,從而產生文化自覺。
4.建立陜北民歌表演團隊
建立陜北民歌隊伍,是陜北民歌保護的必要措施。陜北民歌表演隊伍可以集表演傳承為一體,這種歌隊與歌舞團性質完全不一樣。它應該產生于陜北民歌,以陜北傳統民歌歌隊的組合方式進行組合和傳承,以老藝人為核心,以表演傳承民歌為主要形式,演員就是本村寨的村民,農閑時進行訓練,傳歌、教歌、學歌,農忙時依然是農民,進行生產和勞動。演出收入,按勞取酬。嫁到本村的其他民族婦女也可以通過學習成為歌隊成員。歌隊可以按老中青三代相結合的布局組建,開始政府可以適當給予支持和扶持,在旅游的帶動下,增加村民的收入,對付出時間和勞動得到應有的補償。
參考文獻:
[1]王耀華.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8.
[2]余叢,周育德等.戲曲音樂簡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3]楊民康.中國民間歌舞音樂[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4]喬建中.土地與歌[M].山東文藝出版社,1998.
[5]洛 秦.音樂與文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6]杜亞雄.民族音樂學概論[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