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陜北民歌的“原生態”與“學院派”唱法 楊照民
作者:西安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
發布時間:2012-07-10 10:29: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陜北民歌引入高等教育以來,逐漸形成了“學院派”的演唱特點,也形成了與土生土長的“原生態”民間唱法大不相同的風格流派,兩者之間的互相滲透,互相交融,產生了豐富多樣的演唱形式和個性特征,也留給廣大聲樂教育者許多值得思考和潛心探索的問題。本文擬比較“原生態”與“學院派”兩種唱法的異同,為陜北民歌的傳承與發展進行理論上的探索。
[關鍵詞] 陜北民歌 原生態 學院派 唱法
前 言
陜北民歌,作為中華民族百花園里的一朵奇葩,以其優美動聽而粗獷奔放的旋律,蒼涼悲壯而深沉質樸的音樂,深深地吸引著每一位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人。由于地處黃土高原,廣闊無垠的溝梁峁壑地貌決定了陜北民歌旋律的起伏跌宕,復雜的自然生態和不斷變遷的人文傳統,為陜北民歌奠定了悲涼而樂觀的基調,同時孕育出陜北民歌的豐富多彩和兼容并蓄,使之既具有北方游牧民族民歌的悠揚和豪放,又有關中平原民歌和地方小戲的哀怨和凄涼,并吸收和融會了臨近地區的曲調和鄉音,形成了山歌、小調、勞動號子等多樣化的民歌格局。
近幾年,阿寶、王二妮等人作為新生代的陜北民歌原生態歌手,以樸實無華而真摯感人的聲音,打動了億萬觀眾的心,他們演繹的陜北民歌,像一股新鮮的風潮,掀起了自上個世紀80年代“西北風”之后的又一次巨大風潮,無論是央視的星光大道,還是地方臺的綜藝節目,都以不同的形式,將原生態的陜北民歌搬上電視屏幕,這種原汁原味的唱法,給聽慣了電視上“學院派”民歌唱法的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隨著原生態陜北民歌手的走紅,其特有的演唱方法與學院派民族唱法大相徑庭,誰好誰壞,成為兩大流派爭論的熱點。
擁戴“學院派”唱法的人質疑“原生態”唱法的科學性,認為這種唱法不合乎科學發聲原理,真聲太多,聲音擠卡,唱的既費勁又不持久。支持原生態唱法的人覺得,“學院派”唱法千人一聲,根本唱不出陜北民歌的韻味。 類似這樣的爭議還在不斷地出現,那么,究竟這兩種唱法之間存在怎樣的差異?究竟誰更能代表陜北民歌的精神內涵和演唱水準?
解讀“原生態”與“學院派”民歌唱法
1.“原生態”唱法
什么是原生態唱法呢?它是區別于學院派民歌唱法(學院派民歌唱法以民間音樂為基礎,吸取了西洋唱法的長處)的一種唱法,是我國各民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未經過專業訓練、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演唱時以真聲為主,假聲相對較少,聲音要求甜美、淳樸、高亢、音域寬廣。原生態唱法不僅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化背景,而且還有本文化背景下的聲樂審美原則、自己的聲樂發聲方法和技巧等。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長樊祖蔭教授認為:“‘原生態民歌’就是所唱民歌是原汁原味的,保持原來的生態狀態;按照其原來所處的生存狀態,不經過改編、加工的純民族音樂。具體到概念上就是有別于學院派的來源于民間的自然唱法。
2.“學院派”民歌唱法
“學院派”唱法主要是借鑒西洋美聲唱法的發聲原理,以真假聲混聲唱法為主,融入民歌的風格和韻味。混聲唱法使高音明亮, 低音結實,聲區統一,音域寬廣,藝術表現力和聲音張力得到很大擴展,能駕馭有較大難度和藝術深度的作品。
我國民族聲樂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 氣動則聲發”之說,“學院派”唱法吸收借鑒了諸多聲樂藝術對氣息的要求和訓練方式,氣息的正確運用成為唱好歌曲的先決條件。
“學院派”唱法強調吐字歸韻、依字行腔、字領腔行,充分運用共鳴腔體的打開和共振,并注重潤腔技巧的準確運用,以獲得柔和統一、清晰明亮、圓潤飽滿的聲音。
“原生態”與“學院派”演繹陜北民歌的比較
“原生態”與“學院派”是以各自不同的特色演繹和表達著陜北民歌的精髓和神韻,只是在風格的把握和聲音的運用上,兩者有不同的特點,欣賞他們的觀眾也有所差別,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原生態”唱法在演唱陜北民歌時,更多地注重情感的表達和聲音的自然、流暢。“學院派”唱法注重聲音的統一連貫,真假聲的合理運用,要求聲情并茂。下面分別以王向榮和王宏偉演唱同一首歌曲為例來進行比較和對比。以王向榮為代表的早期“原生態”唱法,他演唱的無伴奏歌曲《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第一句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先聲奪人,聲音空曠遼闊,極富穿透力,拖腔自由悠長,音色充滿悲涼和滄桑,仿佛站在黃土高原一望無際的土地上仰天長嘯,直入人心。“咱見面面容易拉話話難”,語氣真摯淳樸,尾音的收音略帶沙啞,無奈而充滿感傷,哭腔的運用使聲音真摯感人,蒼涼悲壯。全曲演唱以真聲為主,真假聲表現得分明而得體,運用地道的陜北方言演唱,情感樸素真摯,充滿濃郁的陜北地方色彩和韻味。由于時代的原因,這一代人經歷了比較苦難的歲月,生活的貧窮和艱苦,讓他們的聲音里充滿了那個時代的堅忍和悲涼。以王宏偉作為“學院派”唱法的代表,同樣是歌曲《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第一聲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聲音較前者更通暢圓潤,真假聲混聲的運用,使聲音較為柔和純凈,音質飽滿而富有張力,“咱見面面容易拉話話難”,演唱時情感也很真摯投入,但一遍遍聽,一遍遍比較,聲音里理性的東西似乎更多一些,缺少一種發自肺腑的情感和沖動,也許因為有樂隊的緣故,拖腔和尾音的收放都較為工整嚴謹,陜北方言的語氣也不及前者地道。全曲演唱以混聲為主,吐字清晰、聲情并茂,演唱充滿著真摯內斂的激情,洋溢著陜北地區濃郁的生活氣息。兩位歌唱者都具有較好的歌唱條件,聲線寬闊,氣息都很通暢穩定,但從音色上比較,前者高亢渾厚,蒼涼略帶沙啞,未經修飾且質樸自然,后者更純凈圓潤,柔和細膩。從聲音的張力上看,前者由于真聲較多,共鳴相對較少,張力不及后者,但聲音的表現力和感人程度卻比后者更勝一籌。如果用玉石來比喻,王向榮的“原生態”唱法,像是一塊未經雕飾的璞玉,有瑕疵,但卻能看到它天然的美和價值。王宏偉的“學院派”唱法,有如一塊上乘的玉石成品,已將藝術的手法融入其中,雕刻得精美無暇。
雖然近幾年“原生態”陜北民歌在國內各大媒體宣傳得很紅火,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原汁原味的陜北民歌演繹者已日漸稀少,其陜北民歌賴以生存的土壤已發生深刻變革。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其一,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現在機械化的生產取代了從前農耕經濟的生產方式,讓曾經人們在勞動中產生的歌曲,沒有了這種勞動作為載體。經濟的迅速發展,交通的便利,人們早已不用再去走西口,不用再去趕腳,這些勞動方式的改變和消失,使民歌自然面臨無人傳唱和創作的困境。其二,社會文化趨向的改變。流行音樂對陜北民歌的沖擊和影響是前所未有的,一種新的文化形式的繁榮,必然會對傳統文化形式產生巨大影響。現在,年輕人甚至中年人都在流行音樂的環境中被熏陶和同化著,各種媒體和傳播文化的平臺都是以流行音樂作為主體,年輕人已將它疏遠和淡忘了。其三,人們,尤其是青年人觀念的改變。陜北民歌中數量最多的是反映愛情的歌曲,例如:《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蘭花花》、《三十里鋪》、《送情郎》、《想親親》等,人們婚戀觀念的改變,戀愛的自由和開放,信息的發達和便捷,已經使年輕人無需專門等待去歌會上舒展歌喉,大展才藝,以情歌來求偶。農村年輕人大量的到城市務工,更多的接受城市生活和文化的教育,不再受到黃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使民歌的傳承后繼乏人。
現在年青一代的陜北民歌“原生態”歌手,大多也是因為喜歡音樂,從小受到家人的培養教育,少年時期開始專門到藝校或戲曲團體學習和演出,積累的演唱曲目和歌唱方法,王二妮即為典型代表。王二妮生長在陜北,從小跟隨家人學習民歌,后進入榆林百花藝術學校學習秦腔表演藝術,接受了戲曲唱腔的訓練和熏陶,她演唱的《趕牲靈》、《三十里鋪》、《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等歌曲,聲音純凈清亮,甜美高亢,聲區統一,真實質樸。演唱雖然真聲較多,但聲音松弛通暢,氣息扎實穩定,方言地道清晰。與早期原生態唱法的歌手相比,王二妮的聲音和唱法融入了戲曲唱腔和現代音樂的元素,在接受傳統的同時,或多或少地受到現代聲樂藝術的影響和浸染,更接近城市人的審美趣味。
將王二妮作為“原生態”唱法新生代的代表和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的龔琳娜作為“學院派”唱法的代表,在演唱陜北民歌方面進行比較。龔琳娜,專業民族唱法歌唱家,曾獲得全國聲樂比賽獎項,并有在國外生活和學習的經歷,為唱好陜北民歌,專門赴陜北采風,向當地民間藝術家學習戲曲和民歌。她演唱的《走西口》、《圪梁梁》、《小路》,聲音圓潤通透,細膩委婉,聲音甜美但富于變化,表達情感時而張揚,時而低回,悲得情真意切,喜得純真樸素,在借鑒民間唱法的韻味和風格之外,她的聲音融入了更多文化的因素和來自歌唱家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詮釋,多年專業聲樂訓練的功底,讓她在詮釋不同歌曲的風格和韻味時收放自如,柔韌有余,頗具表現力和色彩,也更具感人至深的韻味。
共生與雙贏
許多音樂家也認為,要創造民族的現代音樂,首先要學好自己的民族傳統音樂。原生態民歌是民族唱法的根系之一。學院派應從中汲取養料。這既是我國音樂藝術院校學習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傳承、發展、創造新時代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工程。[1]
而堅持“ 學院派’ 觀念的一方看來, 原生態的民族民間唱法固然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價值, 然而, 作為聲樂藝術的發展, 一定要走科學化的訓練之路。而這一條路, 恰恰是近百年來中國的聲樂工作者在與作曲家的合作中, 在學習西方聲樂理論的過程中, 通過演唱和教學的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體系乃至美學標準。任何來自自然形態的東西并不天然地形成現代藝術,現代藝術不可能停留在原始生態上。[2]
“請進來,走出去”,向民間學習,尋找根文化的內涵和神韻,每一位從事音樂的工作者或學習者,都要把學習和傳承民族音樂作為己任。高校聲樂教育要加大對民歌的學習和宣傳力度,把弘揚本民族音樂文化,作為教學的主導方向,學習聲樂的學生不能一味注重聲音技巧,歌唱方法的學習,只僅僅鉆研西洋的唱法和作品,丟掉了對本民族聲樂的研究和繼承,每個學生都應該會唱幾首當地民歌,并了解它的出處和淵源。學校教育者應定期請民間的歌手,以不同的形式到學校進行民歌的演出與交流。同樣,作為聲樂學習者,應該走出去,去采風,去田野,去到真正產生這些音樂的地方實地調查和學習,去親身體驗和感受民歌的內涵和神韻。
魯迅先生說:“越是民族的,也才越是世界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也是因為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殊性,才在歷史的長河中亙古不息,源遠流長,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萬古長青。
參考文獻:
[1]陳軍.弘揚民族民間音樂的精彩樂章——“延水流長——陜北原生態民歌演唱會”述評[J].音樂生活,2009(7).
[2]金兆鈞.關于“原生態”和“學院派”之爭的觀察與思考[J].人民音樂,200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