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引入高等教育體系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牽手高校熱的背后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通過對地方高校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現狀與困惑的分析,指出應理性看待高?!胺沁z”熱現象,并提出優化地方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的設想與途徑。

[關鍵詞] 地方高校 非物質文化遺產 思考

基金項目:2012年西安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與‘適度’產業開發研究”(項目號:12L25)、2012年西安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西安地區的周秦漢唐文化運用研究——以城市建設為中心”(項目號:12L28);2009年陜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陜西鄉村不良習俗調查與文明風尚建設研究”(項目號:09JK044)

中圖分類號:K103 文獻標識碼:A

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引入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意義

2002年10月,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教育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這是“非遺”整體進入中國教育體系的開端,體現了“非遺”教育引入高等教育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其一,高校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傳習地,匯集了大批青年學生,他們是“非遺”傳承與創造發展的主體,他們對“非遺”的關注、傳承和參與對于實現一個民族文化的創造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大學期間接受有關“非遺”方面的知識,可以增強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熱愛,對于傳承和搶救“非遺”、從事“非遺”保護工作以及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傳播優秀民族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二,在高校教學中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精華,造就具有自我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大學,也是創造世界一流大學的一個重要內在條件。其三,高校作為學者云集之地,又是培養人才的場所。因此,“非遺”納入高等教育體系勢所必然。

地方高校設立“非遺”專業的現狀與困惑

教育傳承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最佳、最深入人心的方式。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到中國政府都非常重視教育傳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公布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公告》實施指南中,要求“以適當的方式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學習列入學校的正式課程”。近幾年,我國各地高等院校紛紛設立“非遺”及其相關專業。然而,地方高等院校教育中關于“非遺”相關學科極度缺乏,使得教育難以培養傳承和保護“非遺”所需要的社會人才。一些地方高校在“非遺”專業設置上,并沒有系統完善的教育體系,盲目追求大而全,造成專業不強不特,畢業生就業率不高,存在著亟待解決的許多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應冷眼看待地方高?!胺沁z”熱現象,理性思考地方高?!胺沁z”專業優化的問題。

地方高?!胺沁z”專業優化的思考

地方高校是地方的文化中心,有著獨特的區域文化背景,承擔著地方社會服務功能,正確認識區域“非遺”的價值,充分利用區域“非遺”資源,努力發揮區域“非遺”的社會功能,構建特色鮮明的“非遺”教育體系,應該是地方高?!胺沁z”教育工作首先面對的定性、定位問題。因此,筆者認為,地方高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優化“非遺”專業:

1.加強“非遺”學科建設和知識體系構建

“非遺”教育和研究是一門新興的、范圍很廣的領域,它涉及到了民俗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哲學、經濟學、教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眾多的學科。因此,地方高校在設立“非遺”專業的時候,必須考慮清楚學科構成和知識構成的問題,依據自身優勢,加強學科建設和知識體系的構建。比如,陜西高校在“非遺”專業的建設上,就可以利用陜西各地豐厚的歷史積淀和資源,通過分別構建周、秦、漢、唐文化題材的“非遺”教育體系,為學生開設西周史、秦漢史、隋唐史、區域文化史、古代建筑研究、帝王陵墓研究、文物考古研究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組織學生參觀文物、考察文化遺址、遺物,整理民間文學、撰寫文化研究文章。這樣能夠從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角度,有效地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經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增強教學效果,增加學生對“非遺”的興趣和熱愛,通過師生教學相長,推動學校人文特色建設和學科優勢培育。此外,我們要在對學生進行概念教學的同時,讓學生明白:“非遺”主要是在實物的運行和使用的過程中,通過耳濡目染、口傳心授、親身體驗的行為方式來傳承和傳播的、并且在民間社會生活中通過不斷地實踐使之得以調整和固化的知識體系。

2.設置科學而有特色的“非遺”課程

直接參與實踐和體驗是研習“非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然而,在當前地方高校的教學體系中,與本專業有關的實踐課程很少甚至沒有開設。教學內容的重大缺失和理論教學與實踐課程的不平衡,將會導致相關專業的知識結構的不合理。因此,地方高校在設置“非遺”課程時,應該充分體現開放性,遵循“三結合”原則,注重“四個統一”。所謂“三結合”即:課堂教學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學生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書本教學與民俗“田野調查”相結合。所謂“四個統一”即理論學習與藝術實踐的統一、教與學的統一、課內與課外的統一、校內與校外的統一。這樣的課程設置可以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打破單一課堂教學的局限,使“非遺”課程兼具理論性和應用性。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大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親身體驗并了解傳統文化,使他們更加熱愛傳統文化,自覺樹立起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使“非遺”教育在多角度、多層次上為培育學生成才服務。此外,地方高校在“非遺”理論課程設置基本一致的同時,應更加注重“非遺”教育特色和文化實踐上的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和百花齊放。

3.加強“非遺”師資隊伍的引進與培訓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導的地位,對教學的效果有著重要影響。作為“非遺”課程的教師,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還需熟知當地的歷史、風土人情等,同時還要具備教師的基本素質。地方高校應制定“非遺”課程師資隊伍培養方案,邀請相關專家、教授以及民間文藝工作者,參與“非遺”課程師資隊伍的培養,有計劃地對高等院校任課教師進行培訓;任課教師定期舉行藝術實踐活動和教學研討等;培養一批集保護、科研和傳承為一體的專業教師隊伍。定期邀請當地“非遺”方面的領導、傳承人等來自民間一線的專家,舉行專題講座。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社會文化資源,聘請當地文化部門的有關專家和當地“非遺”的傳承人、代表人物等,擔任專業顧問和課程的兼職教師,參與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等工作,取其之長,補己之短,共同培養當地“非遺”傳承與保護急需的實用人才。

4.加強地方教育部門對“非遺”專業的指導和保障工作

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地方各級政府要將“非遺”保護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程,納入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綱要;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廣泛吸納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開展保護工作。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科學布局現行地方高?!胺沁z”專業設置,指導地方“非遺”課程的開設;同時,加大當地“非遺”精品課程建設力度,建設一批“非遺”精品課程。此外,地方教育部門還應充分整合地方“非遺”民間藝術的社會資源,將民間藝術的教學、科研以及排練演出等,融為一體,形成合力,共同研究當地“非遺”的搶救保護工作。同時,保障“非遺”課程的經費投入,為當地“非遺”的研究,提供經濟基礎。

總之,“非遺”牽手高校在今后將會成為高校專業增設的一個熱點,但無論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地方高等院校,還是教育教學研究專家、“非遺”教育傳承研究學者,都應理性、慎重地思考這一問題,為“非遺”專業的科學發展和“非遺”本身的有效傳承作出努力。

參考文獻:

[1]劉偉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素質教育功能初探[J].教學與管理,2008,2.

[2]張仲謀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8.

[3]普麗春.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9.

[4]王文章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10.

[5]于奎龍.體育文化教育研究——以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7種社火為研究對象[J].價值工程,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