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代中國寫實畫派秉承著中國文化與藝術精神,反映了當代中國的文明進程與思想脈搏,體現著人文的關懷與寫實的精神。文章就寫實畫派,尋根探源;各具風格,不斷探索;繼古開今,力求創新;中堅力量,獨領風騷;現實反思,精神批判進行闡釋,剖析當代中國油畫寫實畫派的各種風貌以及在世界藝術語境中的民族性與時代性,以期中國的寫實畫派能夠在主流群體中展現它的光彩、發揚它的精神,成為中國寫實藝術的一面旗幟。

[關鍵詞] 寫實畫派 創新 精神批判

中國寫實畫派,是在“北京寫實畫派”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具有較強生命活力的一個團體。它秉承著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對人文理念的思辨、對油畫技術的執著走到了今天。這群畫家都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嚴謹的藝術表達方式、真誠的對待生活的態度、執著的對寫實油畫的熱愛,他們倡導精品文化,力求作品與人品的統一與完美表達。

寫實畫派,尋根探源

中國寫實畫派最初名為“北京寫實畫派”,其創立者13人,是由志同道合的畫家艾軒、楊飛云、王沂東等于2004年5月發起成立的一個尊重傳統藝術的團體。這個團體經過不斷的發展、壯大及一些后來藝術家陳逸飛、冷軍、龐茂琨等的加入,使其規模與力量出現了空前的盛大局面。2005年3月在接受陳逸飛建議后,“北京寫實畫派”更名為“中國寫實畫派”,成員也由最初的13人擴大到30人,其中不乏有超現實主義的徐芒耀、兼具朦朧美與神秘色彩的何多苓、追求古典意蘊的郭潤文、描繪民族人物的張利、具有蒙古風情的龍力游、對于樸素平凡靜物孜孜以求的李士進、超寫實的冷軍、擁有中國畫用筆又具有塞尚風格的朱春林等等。這群中國寫實油畫創作的精英們,重拾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堅持自己寫實藝術的實踐道路,發新意于筆端。

中國寫實畫派從表面看,具有古典和傳統的面貌。它吸收了西方油畫藝術的營養,從西方原始美術的稚拙期走到具有古典藝術巔峰的希臘、羅馬文明,再到文藝復興、19世紀的法國學院派、印象派。在現、當代藝術日漸泛濫的態勢下,寫實主義藝術在國際舞臺重新得到振興,寫實主義藝術家聯盟先后在歐洲十余個國家成立,并舉辦著巡回展覽,這樣的歷史條件昭示著中國寫實畫派的出現。中國寫實畫派的建立是世界油畫藝術發展的必然,它以東方藝術寫實的姿態躍然于世界藝術大潮之中,是東方寫實藝術在世界的代言。當代寫實畫派的建立并非是藝術史的簡單輪回,寫實主義在對自然與生命的關注中,被藝術家重新詮釋出新的意義。中國的寫實畫派繼承著西方古典繪畫的語言傳統,并使之接受著東方文明的熏陶。寫實畫派站立在東方文明的視角,來審視生命、審視自然,賦予了寫實主義繪畫在中國前所未有的蓬勃生命力和全新的歷史意義。

各具風格,不斷探索

中國寫實畫派的畫家各具風格面貌,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能夠感知到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崇尚、對于理性精神的堅持。從繪畫技術語言和本體內涵吸收西方油畫藝術之精華,融入本土文化之深厚中,畫家始終遵循著這一寫實路線,收獲了累累的碩果。當各種現、當代的藝術形式不斷涌現、又曇花一現時,寫實主義卻在悄悄抬頭,傳統被從忽視與淡忘中得以拯救,寫實主義畫家們堅持著自己多年的主張,以寫實的繪畫語言表達著自己對于人生的理解、對于自然的關注、對于生命的感悟。

風格各異是寫實畫派的一個特點,我們能夠通過寫實畫派的不同階段的展覽來領略各個畫家的作品特色,以及他們在創作過程中的探索精神。這批畫家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逐漸成熟起來的一代寫實繪畫的精英,不同的畫家之間又有著各自不同的油畫制作方法和承襲的傳統。楊飛云在探索著有筆觸的寫生人物表達方式,畫面具有了一定的表現力,他拋卻了以往細膩的觀察模式,而代之以鮮活的筆觸感和真切性,生動的畫面效果呼之欲出。郭潤文的《窯洞》系列,用油畫棒處理的畫面朦朧、詩意,又帶著淡淡鄉愁,近處著眼是抽象的色點,遠觀卻見其全貌,使我們領略了畫家在對油畫傳統技法研究的基礎上又有著個人的探索趨向。湖北的寫實高手冷軍也不再一味地玩弄逼真的超寫實畫面,而轉向了輕松快意的場景捕捉,在他的畫作里總帶著后印象畫家塞尚的影子。后期加入的畫家王少倫,除去對女性形象的描繪之外,還在探索歷史性題材的畫作,《南京大屠殺》生動再現了宏大的歷史場面和悲壯的氣氛。龍力游的小幅肖像畫,唯美而恬靜,有著歐洲繪于羊皮卷上的細密畫的味道。

寫實油畫家生生不息的鮮活精神源于他們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們巧借自己所依附的自然條件、本土文化的浸潤、西畫的傳統滲透,領悟到在不斷探索中藝術生命的鮮活與雋永。對自然、外物、傳統油畫技法的親和、遵從與利用,使中國油畫走出一條具有探索精神的民族文化之路。

繼古開今,力求創新

油畫家不斷探索油畫技法與表現力的過程即是創新的過程,在探索的過程中畫家會對自己的技法、繪畫理念作以調整,使其符合當下的思維邏輯和情感承受。在對傳統油畫技法進行承襲的過程中,畫家會去思索該怎樣去繼承,以所依托的古典技法繪制出屬于自己風格的畫作,畫家一直沉浸在這種思考的煎熬中,在對自然、人生、生命的體悟中去探尋藝術的價值。寫實油畫家有著繼古開今的勇氣和毅力,有著變腐朽為神奇的創新理念,有著使中國寫實油畫蓬勃發展使命。

劉孔喜在一味研究坦培拉繪畫技法之外,還進行著油彩的制作。他曾說:“以個人的性格和情趣而言,我還是對西方繪畫史中那些代表人類文化成就的傳世經典巨作更為傾心。因此,在繪畫實踐中,有一段時期我熱衷于對歐洲古代繪畫大師的借鑒與模仿。”[1]也正是有了對于古典大師作品的學習、研究,才使得劉孔喜能夠在其繪畫的基礎上對于材料的精確掌握和應用,能夠熟練運用這些材料和技法來服務于自己的創作中,繼古開今,從而使得他的作品別具一格。李士進沉湎于對平凡靜物的樸素與精細描繪中,在對古典大師卡拉瓦喬、夏爾丹的靜物畫進行研習與發掘之后,把這樣的技法運用于自己的畫作中,借歐洲大師之技法來復興寫實繪畫之輝煌。徐芒耀這樣評價自己:“我也不是精通所有的油畫技法,我只研究適合我所需要的技法,其他的只是實驗一下、做些了解,畢竟表現技法只是一種表現手段。”[2] 他在超現實的藝術空間里,用寫實的語言向觀者訴說著一個全新的世界。

中國寫實畫派的畫家用他們的文化認知,把東方的文化精神、藝術美感和對生活的追求融入到這些各具風格的油畫作品中,讓世人可以感悟到他們對自然的尊敬、對生活的理解、對寫實精神的追求。

中堅力量,獨領風騷

寫實畫派的主力畫家群已經成為藝術品市場的寵兒,促使了中國本土油畫市場導向寫實之作。陳逸飛、艾軒、楊飛云、王沂東、陳衍寧等人作為寫實畫派的中堅力量無疑保有著近年的拍賣成交價格的新紀錄。藝術品市場的拍賣成交記錄,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寫實畫派中堅力量對于整個中國油畫創作群體的引導,這些畫家遵從著個人的人生觀、用純熟的寫實技巧言說著自己的內心、抒寫著自我的情感。通過對作品的制作過程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對精品文化的倡導。

一直以來對于陳逸飛的畫作,人們都停留在那古典傳統東方美里,畫家借鑒西方繪畫的語言體系,運用純熟的寫實油畫技法,使制作細膩的畫面充滿古典美感,彌散在畫面里的是淡淡的東方情懷。畫家艾軒承襲著家學的詩文傳統,以藏區的少數民族人物、風景為描繪對象,技法含蓄、內斂,詩意悠長,在寫實油畫的道路上自成一家。楊飛云始終以女性為描繪對象,在扎實的造型、嚴謹的構圖背后是畫家一顆赤誠的對于古典油畫語言發掘之心。他巧借古典油畫技法,來抒發對于美的追求、對于生活的熱愛,成為了代表性的寫實畫派畫家。在旅美畫家陳衍寧的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的是東方人文的關懷,他通過對于生活的觀察和理解,把細致入微的表情和細節融入畫面之中,并使之符合西方繪畫的透視規律,對光線的營造處理微妙細膩,體現著畫家獨到的洞察力。

“這種從油畫語言的‘本源’上和油畫內涵的‘本質’上吸收西方油畫精華的舉動,是一種兼有技術與文化意義的選擇。”[3]中國寫實畫派的中堅力量,自始至終堅守著這方寫實的熱土,彰顯著這個群體的凝聚力,畫作中體現著畫家的民族憂患意識,體現著他們對于生活、社會所負的責任感。這個群體的存在,可以使中國的油畫界更具活力,帶動中國的藝術走向寫實的高峰。

現實反思,精神批判

寫實畫派關注人類的情感與生活,崇尚真切與自然,追求精神與理想的統一,他們的作品是對生活的感悟、對生命的關愛、對人類文明的贊頌。“寫實”這一恒久的主題在他們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畫家在對現實生活進行贊美與頌揚、揭露與批判之時,他們又在不斷地反思著現實,這種反思進而深入到畫家的主體精神領域,他們又在不斷地對其進行精神的批判,升華著精神。

畫家可觸可感的現實生活豐富多彩,在這樣的生活面前,畫家必須擦亮自己的眼睛,從中歸納出繪畫的素材與典型。在對現實生活一次次的觀察與反思之后,畫家的認知會超拔出來。他們的作品不會停留于表面的寫實與唯美,而是通過一定的畫面與語言方式來寄托一定的情懷。當袁正陽的畫作呈于觀者面前時,我們看到的是在灰色調的調控下人物的或坐或站的動態,灰調營造的朦朧深遠的意境與人物的患得患失的神態之間,我們感受到畫家在不斷完善的語言之外,有著對于現實生活的理解,通過去粗取精、提煉概括、通過精神的引導、通過有限的畫面制作方式來渲染現實生活的平淡、無奈。鄭藝的油畫有著對于農民自給自足的由衷贊揚,大場面的苞米地與藍天作為背景,主體人物操持的農具已不再只是勞作的一般工具,它已超越了農具本身,而成為畫家演繹的藝術樂器。主體人物是精神自由的、是不受約束的、是自足愉悅的,我們能夠感受到畫家在對現實生活觀察的用心,畫家在對農民描繪的畫外之音不言而喻。寫實畫派堅信“寫實”具有恒久的價值和生命力,他們用這一方式來言說著在表象背后的藝術本真。

正是由于寫實畫派畫家認真的做事態度和嚴謹的藝術表達方式,使得他們能夠在立足現實的基礎上,來反思現實,對現實進行超越之時,來進行精神的批判。他們真誠地對待生活、對待藝術,倡導精品文化,追求完美的表現力。

中國寫實畫派的創作,以本土藝術的品味屹立于世界油畫之列,代表了中國油畫的主流文化認知,從對鄉土、人世、歷史、政治的熱愛、理解、審視、觀望中產生的認知,訴諸于他們的畫面中,他們用其作品,喚起了人們對于陳年往事緬懷和追憶,對于鄉情的沉湎和留戀,對于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從畫家個人的發展到整體團隊的創作,我們看到中國寫實畫派對于中國藝術具有的建設性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孔喜.坦培拉繪畫技法[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2,1:1.

[2]周長江.解讀色彩[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8:21.

[3]水天中.楊飛云[M].南寧、香港:廣西美術出版社香港現代出版社,1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