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橫渠書院是一般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之一寶雞文理學院籌建的二級學院,橫渠書院的建設是地方高校與區域互動發展模式的新探索。首先,采取地方政府出讓土地、企業籌資建設、高校租賃使用的合作辦學模式,體現了地方高校辦學空間拓展路徑的新探索;其次,以古代書院文化融入現代大學教育體制,體現了地方高校培育人才的新探索;最后,以高校帶動區域文化發展,體現了地方高校彰顯大學服務社會和傳承文化職能的新探索。

[關鍵詞] 橫渠書院 關學 地方高校 區域互動

基金項目:本文為陜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應用型人才為取向的陜西地市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編號:2010JK014)和寶雞文理學院院級重點課題“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取向的地方本科院校課程體系研究”(編號:ZK0723)階段性成果。

2011年,寶雞文理學院在原有18個系部的基礎上,籌建寶雞文理學院橫渠書院(以下稱“橫渠書院”),這是地方高校對其自身和區域互動發展的新探索。

舉債變租賃:地方高校辦學空間拓展模式的新探索

橫渠書院的建設不同于原有的舉債征地辦學模式,是對原有發展模式的新突破。貸款征地最終導致高校舉債辦學問題嚴重。從1999年到2006年,我國高校借、貸款累計總額在4500-5000億。[1]

籌建橫渠書院的建設初步設想,將面臨兩個問題:一是要必須繼續向銀行貸款;二是要辦理異地土地征用手續。調整后的辦學模式:第一,從政策上不違背政府不允許舉債辦學,異地辦學的政策;第二,保證現有的政府給高校的學費補償和配套還款及時用到給銀行還貸的事宜上來;第三,確保了當前教職工收入的適度漲幅,同時極大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第四,有利于將來橫渠書院辦學效益和管理的企業化模式借鑒。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古代書院文化融合現代大學制度育人模式的新探索

橫渠書院的籌建本身立足于對中國傳統書院文化中的良好育人模式和橫渠書院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底蘊,這種新的嘗試,是古代書院文化融合現代大學制度培育人才的新探索。

書院辦學本身具有一些優點:第一,講學自由,學風純正。第二,有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一是書院“師生感情甚篤”,二是書院教學以學生自修研究為主。第三,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相結合,古代書院的很多優點對現在教育仍有很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2]同時書院原有的書院文化和人文意蘊是寶貴的育人財富,其中張載與關學是橫渠書院存在和賴以生長的靈魂。新時期的橫渠書院建立,是建立在舊橫渠書院的文化和地域之上的,必將再次引發現代大學如何融合古代書院文化培育新時代大學生這一重要論題。

書院積極構建大學新型的育人環境。在人才培養方面,積極從古代書院的教育教學方式中汲取營養。在本科生中開設公共選修課,在校內橫渠書院開辦學術沙龍、張載與關學講習班;在眉縣橫渠書院建立二級學院。凝聚陜西關學研究力量,推動陜西關學研究乃至陜西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繁榮。在環境育人方面:充分重視環境育人,以張載祠、橫渠書院舊址為育人平臺。

高校與區域互動:

傳統文化的挖掘與校地共贏模式構建的新探索

地方高校和區域的互動發展的理論依據源自于高等教育的第三職能。美國“相互作用大學”是高等學校和地方合作的典型。相互作用大學為謀求共同的利益,滿足地區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建立分校或學院;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利用高校科研優勢,服務地方經濟;利用資源優勢,輻射周邊地區。[3]地方院校產學研合作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持。號召地方政府在產學研合作中充當引導者、推動者和協調者,可以委派或者成立組織專門機構予以支持;通過政策性立法予以支持;以科研計劃對產學研予以支持;設立基金,撥出專款予以支持。[4]

地方高等學校如何充分挖掘并發展區域傳統文化,最終實現共贏模式構建,這就是寶雞文理學院籌建橫渠書院的新探索。區域高校最大的文化優勢是在區域社會中的“唯一性”,又因為地市區域與中心大城市相比較,區域文化資源、文化層次相對偏少、偏低,因而突出了區域高校文化服務和文化資源共享的重要性。[5]

橫渠書院的建設計劃從文化的普及與傳播、服務地方兩個層面進行。文化傳播普及方面:合作編寫《張載關學》校本教材,通過多種媒介宣傳普及張載及關學的文化思想、精神價值。服務地方方面:積極發揮寶雞文理學院橫渠書院在服務地方方面的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主動參與眉縣張載文化示范區、仿宋一條街、干部教育中心的策劃、論證、咨詢等工作。

寶雞文理學院橫渠書院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張載關學精神,挖掘關學地域文化資源為目標,將在人才培養、文化傳承、服務地方等方面的作用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鄔大光.高校貸款的理性思考和解決方略[J].教育研究, 2007(4):12.

[2]丁鋼,劉琪著.書院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0:176-184.

[3]王保華,張婕主編.高等教育地方化——地級城市發展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6.

[4]羅焰,黎明著.地方院校產學研合作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9.8:247.

[5]徐同文著.區域大學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