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方法論角度及模糊相關理論,本文以散打無氧耐力訓練手段的優化選擇為落腳點,探尋散打無氧耐力訓練的最佳手段集合,并通過配對實驗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結果:優選訓練手段的理論觀測值好于對照組的訓練手段;施加不同訓練手段后的兩組血乳酸值發生顯著變化,實驗組血乳酸值高于對照組,印證了優選假設合理性和方法的可行性。

[關鍵詞] 無氧耐力 訓練手段 優選 實證研究 散打

散打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勝對方的、徒手對抗的現代競技體育項目,它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1989年,散打被國家體委(現稱國家體育總局)批準為正式比賽項目,標志著這項運動步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從運動形式看,技擊是本質,競技對抗是其外在表現。這一屬性要求運動員在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的同時,還應注重身體能力、心理能力等各競技能力的協同發展。回顧散打30多年的風雨歷程,得分不得勢的尷尬,讓我們記憶猶新,加之這一語境下各拳種的世界競爭日益激烈,迫使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問題癥結。因此,如何抓好這一環節就尤顯重要。本文從方法論的角度入手,試圖探尋散打無氧耐力訓練的最佳訓練手段,為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提供依據。

研究對象

運動訓練中,用于無氧耐力訓練的手段很多,不同項目訓練手段側重有所不同。為了探尋散打無氧耐力訓練較為經濟、合理的訓練手段,研究中將所有常用的無氧耐力訓練手段作為直接對象。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相關文獻,明確耐力訓練原理、原則,對種種相關訓練方法與手段進行綜合整理分析,得到較為全面的認識。

2.問卷調查法 為了能較為清楚地表述和反應各因素與訓練手段之間的相關程度,研究設計時,對每一種訓練手段與耐力對應點關系進行評定,規定相關等級五級,A表示完全相關,B表示較大相關,C表示一般相關,D表示較小相關,E表示無相關。確定各等級權重,權重的確定采用指標加權,相應權數為:1.0,0.75,0.5,0.25,0。問卷發放對象為該領域內的專家、學者、專業隊教練等,發放問卷45份,問卷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00%。經專家對以上五個等級進行等差評分,對結果進行統計計算。

3.數理統計法 利用Spss15.0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綜合分析。

結果與分析

1.各訓練手段優選結果及實驗分配

以各訓練手段與散打無氧耐力因子相關程度的均值為選擇標準,截取相關程度在R>0.7以上的訓練手段為優選組,供試驗組訓練使用。即:V11(0.86)> V6(0.85) > V13(0.79) >V10(0.78) >V3(0.76) =V4(0.76) >V12(0.72);截取相關程度在0.5 V7(0.66) >V8(0.62) >V2(0.61) >V9(0.50)。

2.實驗前各訓練組的血乳酸指標預測結果

為了保證試驗結果具有可比性,研究中首先對兩組實驗對象的無氧耐力水平進行測試。讓兩組實驗對象進行同內容、同強度、同運動量的訓練后,采集受試對象運動后不同時段的血液,檢測其血乳酸指標值。對不同時刻段的血乳酸均值進行T檢驗,其結果均為P>0.05,差異不具顯著性。可以認為A、B兩組受試對象在實驗前的無氧耐力水平基本相同,受試對象符合配對試驗的要求。

3.A組實驗前后血乳酸指標對照

對A組實驗前后各時刻段各時刻的血乳酸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實驗前后各時刻血乳酸均值的T檢驗結果,P<0 .01,差異非常顯著性,見表1。

表1 實驗前后A組血乳酸值測試結果一覽表

注:1顯著性檢驗為兩組各時段血乳酸均值對照。

4. B組實驗前后血乳酸指標對照

將B組實驗前、后各時刻段的血乳酸值如表6所示。對試驗前后各時刻的血乳酸值進行T檢驗,結果顯示,7分鐘和13分鐘時刻段,T檢驗,P<0 .05,實驗前、后的血乳酸值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18分鐘段時,t檢驗,p>0.05無顯著性差異,見表2.

表2 實驗前后B組血乳酸值測試結果一覽表

注:1顯著性檢驗為兩組各時段血乳酸均值對照;2*表示T檢驗結果,P<0 .05,差異具顯著性。

5. A、B兩組實驗后血乳酸指標對照

A、B兩組實驗前后的結果顯示,兩組的耐力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比較兩組實驗后血乳酸值的測試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實驗后A、B兩組各時刻血乳酸值測試結果一覽表

注:1顯著性檢驗為兩組各時段血乳酸均值對照;2 **表示T檢驗結果,P<0 .01,差異具非常顯著性。

分析表3中兩組不同時刻的血乳酸值及T檢驗結果。在7分鐘這一時刻段,試驗A組的血乳酸值19.80mmol/L明顯要高于對照B組的血乳酸值,T檢驗,P<0 .01,二者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采用優選訓練手段進行訓練的實驗a組,其效果要比采用普通訓練手段進行訓練的對照b組的訓練效果更為突出,支持了優選訓練的假說。

6.運動后A、B兩組不同時段血乳酸指標的變化情況

結果顯示,運動后的血乳酸從堆積到逐漸消退,兩組之間的變化也存在差異。在7分鐘時刻段時,試驗組高于對照組,19.80 mmol/L> 17.03 mmol/L;但在13分鐘時刻段時,對照組反而高于試驗組,12.71mmol/L>11.87 mmol/L。說明兩組訓練手段不僅影響了受試對象體內乳酸的生成過程,同時,也影響了它們對乳酸的氧化環節。因此,研究結果也印證了這一生理過程。

結論與建議

1.結論

(1)運用模糊相關原理,對常用無氧耐力訓練手段與散打無氧耐力各關聯因子進行相關矩陣,能夠優選出較為合理的散打無氧耐力訓練手段,分別為:連續側踹腿,拳法打沙包,坐莊對打,腿法打沙包,摔皮人,單足跳,立臥撐。

(2) 經過3個月的試驗性訓練,各組受試對象運動后7分鐘的血乳酸均值分別為,試驗組19.80 mmol/L;對照17.03 mmol/L,p<0 .01,血乳酸指標存在統計學差異。說明采用相關矩陣法能夠快捷、有效地為運動訓練篩選出一些更為經濟、實用的訓練手段,達到運動訓練合理化、科學化的目的。

2.建議

(1)由于研究有限,本文涉及到的訓練手段并不能代表其全部。因此,研究提供的優選訓練手段僅為方法論意義上的結論。

(2)研究中各訓練手段與無氧耐力的關聯程度,是采用問卷調查獲取,難免會附帶著被調查者的主觀因素或經驗體驗成分。因此,建議這一環節,在以后的同類研究中應盡量減少人的主觀因素對各因子相關的影響,多采用一些有實證的、較為客觀的數據進行矩陣分析。

參考文獻:

[1]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審定.中國武術教程(下) [M].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01.

[2]陳及治,權德慶.體育統計[M].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06.

[3]岑興宇.利用血乳酸值合理控制運動負荷的實驗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0,34(05): 98-100.

[4]孟思進.骨骼肌在乳酸生成和清除中的作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1, 35(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