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后奧運時代我國學校體育的走向
作者:延安大學體育學院 常保榮 王 萍 周子玉 牛秀燕 韓學民
發布時間:2012-07-10 14:53: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北京奧運會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歷史性成績,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和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積累留下了豐富的遺產,特別為中國學校體育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現在相關部門應抓住北京奧運輝煌激起全民體育熱情的大好局面,加快對中國學校體育的改革,使學校成為培養21世紀全面發展人才的基地。
[關鍵詞] 生活體育 一體化 競技體育 時尚體育 民族體育
后奧運時代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的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在課程目標方面,將注重學生的健康生活;在課程內容方面,將關注因地制宜及學生的個性化選擇;在課程實施方面,學生的主體性將得到弘揚;在民族體育方面,將致力于民族體育和愛國教育相結合[1]。
保證每個學生身體鍛煉的體育權利是基礎
學生體育權利是學生在校有關體育的各種活動和各個方面中所確認和應享有的權利。主要表現在:學校應保證體育課程學時、體育場地設施及器材,并選派稱職的體育教師進行教學等;學生有參加各種體育鍛煉、娛樂、競賽活動的權利;有接受體育教學、輔導的權利;有組織體育活動、參加體育社團的權利;有接受體質監測的權利。
為實現學生的體育權利,我們已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讓學生對身體鍛煉有正確的認識,使學生在思想上真正成為各種體育活動的主體。第二,要加強學校體育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鍛煉各種身體能力,身體素質,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能力等。第三,在城鄉學校落實“每生每天一小時體育”的活動。第四,要求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擬訂城鄉兩套實施《奧運后陽光體育計劃》的方案。區別對待,因地制宜。第五,實施重點是中西部地區農村學校,難點是老、少、邊、山區的學校體育。第六,保證學校體育經費應占常規教育經費的一定比例,專款專用。第七,評定學校體育的質量標準,評價管理水平應堅決反對“形式主義”。[2]
生活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終目的
近年來,我國學校體育對技術教學較為關注,而忽略對學生的生活體育教育,安全教育內容。學生對安全知識技能的缺乏,令人難以想象。據統計,全國每年大約有1.6萬名中小學生由于安全意識淡薄、心理素質差等原因非正常死亡。這啟示我們,對學生災難面前的逃生技能和心理調適應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安全教育迫在眉睫。[3]
生活教育需要教育理念的轉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課程與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師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課程的內容應有很強的實用性,并有針對性地整合到教學中去;第二教育理念的轉變:注重挫折教育[1],用模擬、探究、實景演習、競賽游戲、磨難練習等方法,每年搞若干次實踐活動,形成長效機制;第三實踐環節的轉變:利用節假日,開展野外生存訓練,利用體育課,自然課或專題實踐活動課,環保課等經常對學生進行生活教育和生存訓練。
學校體育與家庭、社會體育一體化
后奧運時代的體育課程應充分考慮到家庭、社會對學生健康的多種高素質要求。學校不能再獨自擔負中學生的教育,而是與家庭、社會三方面緊密進行教育協作,共同保障每個中學生的健康成長。
主要措施有:第一,學校體育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確立以終身體育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并進行教學改革。第二,后奧運時代中學體育要注意培養和強化學生終身體育的態度。為從事終身體育奠定基礎。第三,初中階段以能夠持續活動為主增強學生體力。第四,高中階段以能夠完成力量和速度性運動來增強學生體力。
中學體育課應以田徑、體操、球類運動為主,以時尚體育為補充
中學體育教學在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時,過分強調了學生的個性張揚、心理感受和興趣愛好,出現以健康、娛樂完全代替田徑、體操的局面,沒有重視學生完成動作的質量和數量,導致中學生雖然喜歡上體育課,但運動量并不達標的現象。[5]田徑、體操運動可提高多種綜合能力,可為練習者從事其他競技或健身運動打下良好的體能基礎。在推廣新型體育項目的同時要始終抓住田徑、體操這個基礎。
由于現代科技進步,勞動強度減輕,人們對生活質量有了進一步的追求,快樂體育成為時尚,戶外活動如爬山、林間漫步等愈加受到人們喜好。新型的運動項目不斷出現,如漂流、攀巖等。因此,后奧運時代中學體育也應發生相應變化,要把體育視為終身體育的入門階段或重要環節,并相應提高學生運動娛樂興趣。體育教學應集娛樂、道德、健身為一體。將舞蹈、輪滑、街球等時尚體育納入教學內容,成為學校體育的有益補充。
競技體育是學校體育的動力
在不少人眼中,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關系。倘若真的如此,競技體育或許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由于現代社會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競技體育無法對青少年的科學文化知識進行系統的培養,而缺乏競技的學校體育也是不完整的學校體育,“體教結合”,健康第一,強化競技,對學校體育乃至整個教育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在2007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報考專業受限,在近兩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畢業生因體檢不合格被淘汰…… [7]從表面上看,青少年體質的急劇下降與我國獨生子女的特殊政策、青少年升學競爭的空前激烈以及學校體育在經費投入和管理體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有關,但從根源上分析,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競技體育的示范作用,使學生失去體育鍛煉的興趣。所以,應進一步發揮競技體育對學校體育的動力作用。
把民族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特色
民族體育是中國民族創造并發揚光大的特有成果。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掌握豐富的相關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能給學生傳遞一種思想、一種意識、一種民族文化精神。通過學習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專項技能,而且能使學生深刻理解和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傳統民族體育源遠流長,幾千年的文化積淀使中華傳統體育有著悠久的歷史特性,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精髓;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值得當代年輕人去學習、去探究。如:武術、舞龍、舞獅、秧歌、腰鼓等。[8]學校體育融會吸收民族體育是對中華民族體育的發揚和傳承,符合民族體育保護制度的要求,將民族體育納入學校體育的范疇是勢所必然、理所應當的。
目前在我國不少學校體育課中,已經開始開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和政府有關部門的政策導向等多種因素,開設的面還不夠廣,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推廣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并將其列人正式的教學計劃。尤其是在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學校,應讓學生有機會學習當地主要的民族傳統項目,使其后繼有人,使民族傳統項目成為我國特色體育課程。為了改善民族體育教學難進課堂的現狀,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解決目前民族體育教師缺乏的現狀。第二,要突現民族體育地域性本質特點,深度加工教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第三,應注重音樂在民族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第四,要注重項目的可推廣程度和范圍。
總之,現代體育課,既要觀念上轉變,又要行動上付出,既要總結成功的經驗,又要跟上教改的步伐。要保證每個學生身體鍛煉的體育權利是基礎、時尚體育是補充、競技體育是動力、生活體育是目的、學校體育與家庭和社會體育一體化、民族體育是特色的正確方向。只有這樣,我們的體育課才能與時俱進,才能培養適應于新世紀國家和社會需要的身心健康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曲宗湖.大悲大喜后的反思與遐想——后奧運時代我國學校體育的走向[R].2008.11.
[2]龐元寧等.試論中國不同年齡人群體育現狀[J].體育科學,2000,20(1):23-25.
[3]孫學明.生命安全教育視角下體育教材的分類和處理[J].中國學校體育,2009,184(3):18.
[4]虞重干等.我國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現狀調查報告[J].體育科學,2008.28(7):26-36.
[5]薛留成.體育與人文精神芻議[J].體育文化導刊,2002, 7(3) :60 - 661.
[6]田雨普等.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走向與對策[J].體育科學,1999,19(4):5-8.
[7]張發強.中國社會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J].體育科學,1999,19(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