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男子110m跨欄技術與成績影響的實驗研究
作者:陜西科技大學體育部 孫 云
發布時間:2012-07-10 14:48:4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本研究根據跨欄動作結構設計和優選核心力量訓練手段,并選取一定運動水平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研究,在實驗后對兩組成績和一些運動學指標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數理統計學分析,確定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結果表明,根據動作技術結構優選核心力量訓練手段可以使訓練效益最大化,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快速改善運動員成績,但是對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效果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關鍵詞] 動作結構 核心力量 110m欄
前 言
隨著110米欄新技術理論的發展,特別是核心力量訓練理論的提出和發展,人們認識到110m欄的速度力量是人體多種肌群協調作用的結果,具有專門的動作結構和相應的發力特點。因此所設計的核心訓練方法一定要與專項技術動作相結合,這樣才能把核心力量訓練的效果通過運動員的技術動作、運動成績表現出來,如何根據項目特點選擇力量訓練手段,并使獲得的力量素質轉換到提高運動成績中是目前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實驗對象與方法
1.實驗對象:本研究以西安體育學院田徑選項班的20名學生為實驗對象,實驗前所有實驗對象沒有受過專門110m欄訓練。實驗前進行身體素質測試,根據測試結果進行配對分組,兩組情況見表2-1。
表2-1 實驗前學生測試指標對照表
2.實驗方法、內容及過程的控制
通過專家座談法和文獻資料法,確定兩組力量訓練方法,實驗采取優選組合核心力量訓練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力量訓練方法。為降低外界條件對實驗的影響,實驗期間兩組準備活動、訓練時間、組數、運動負荷盡可能一致,兩組只是力量訓練的手段不同,實驗組采用的是優選的核心力量訓練手段,對照組采用的以杠鈴負重為主的力量訓練手段。具體安排為進行15周的專項訓練,每周訓練3次。
實驗后實驗對象的110m跨欄成績、技評和高速攝像同時進行,成績為手記時,采用兩臺美國Pulnix公司TM—6710CL高速攝像系統進行三維定點拍攝,第1臺攝像機與跑道線垂直正對第五欄放置,第 2 臺攝像機與跑道約成 45°角對全程進行拍攝。機距 20 m,機高1.25 m,用每秒 120 幅的拍攝頻率進行拍攝。使用美國Ariel公司APAS運動分析系統對所選研究對象的成功動作進行解析,在解析過程中均采用Ariel人體模型進行解析,運用Digitize數字濾波對所獲數據進行處理。
結果與分析
1.實驗前后兩組110m欄成績和技評的比較
比較看出,實驗后兩組的技評成績和110m欄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實驗組成績、技評分別提高了4.14秒和14分,對照組的成績、技評分別提高了2.47秒和7分。說明兩組練習方法都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運動成績和技術水平,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成績和技術評定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組明顯好于對照組。這說明實驗組采取優選核心力量訓練手段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運動成績和技術水平。這可能是由于根據動作技術結構設計的核心力量聯系對動作技術水平提高的程度不同引起的差異,也可能是力量整合提高的程度不同應起的差異。說明實驗組所采取的手段可以較好的改善和提高學生成績,促進學生技術的掌握。
2.實驗后兩組若干運動學參數的比較分析
(1)起跨攻欄技術的運動學指標分析
從起跨腿攻欄有關技術參數表可以看出,在起跨腿攻欄階段,實驗組起跨腿著地瞬間著地角較大,說明實驗組中心起伏不大,說明實驗組在過欄技術過程中整個身體重心盡可能向前,從而增大制動角,使地面的沖擊力減小,從而盡可能減少攻欄速度時水平速度的損失,同時起跨腿支撐階段時間小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實驗組時間損耗小于對照組。從而有利于速度的傳遞和積累。對照組起跨攻欄階段,起跨腿著地瞬間身體著地角較小,表現為整個身體重心滯后;使地面的沖擊力增大,從而損失攻欄速度。實驗組起跨角較小,說明實驗組重心更接近欄架,有利于降低身體重心的騰起高度,使身體重心的積極前移,快速攻欄。
(2)騰空過欄技術的運動學指標的比較
比較后可以看出,實驗后兩組在在騰空階段軀干前傾幅度存在差異。實驗組軀干與擺動腿折疊充分,實驗組軀干前傾幅度大。間接說明實驗組的技術掌握比對照組好。實驗組騰空階段重心水平位移比對照組大,說明實驗組欄上技術好于對照組,起跨距離、下欄距離兩組美喲與顯著性差異,但是實驗組從數據上看技術動作符合現代110米欄“遠起跨,近下欄”的特點。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經過15周實驗后實驗組技術好于對照組,這也和技評成績相對應。
(3)支撐腿蹬離地面瞬間某些運動學指標的比較
比較可以看出,兩組在下欄著地階段擺動腿著地瞬間著地角沒有差異,但蹬離地面時蹬地角存在差異,對照組小于實驗組。而現代跨欄跑技術要求下欄時擺動腿的著地角角度為78°左右,下欄支撐時著地腿膝關節伸直,蹬離時蹬地角約為 60°左右,實驗組較好得保持了蹬地角,從而保持較高的身體姿勢和身體重心高度。兩組起跨腿著地瞬間和垂直支撐時的膝角都是為 180°,這符合下欄支撐時著地腿膝關節伸直,以保持較高的身體姿勢和身體重心高度的要求。但對照組蹬離地面時膝關節屈曲緩沖幅度較大,這直接造成蹬離角偏小,支撐時間延長,造成過多的速度損耗。
3.實驗組優于對照組的分析
(1)實驗組核心穩定性訓練在訓練理念上創新
核心穩定性是核心力量的結果,核心力量是核心穩定性的具體表現形式。目前核心力量訓練已應用到各個項目。實驗組更新了力量訓練理念,核心力量訓練根據運動鏈理論,將110米跨欄跑看成一個完整的技術動作鏈,參與動作完成的身體的每一個部分則是鏈上的一個環節,技術動作是依靠動量在各個環節間的傳遞實現的,核心力量就是動量在動力鏈的傳遞過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訓練突出了提高力量的傳遞、協調組合和控制肌肉能力的特點,強調全身整體性的、多肌群在多個維度內同時參與運動的新理念。
(2)實驗組核心力量訓練設計創新
實驗組練習采用的訓練方法彌補了傳統力量訓練在提高協調、靈敏、平衡能力的不足,借助外部專門器材和鍛煉方法,使運動員所獲的傳統訓練力量最大可能地轉化為核心力量,這種轉化機制加強了深層肌的募集和興奮能力,有利于提高肌肉間的協調、靈敏和平衡能力,這對于傳統力量訓練在提高爆發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等方面做出了補充。
實驗組采用傳統力量訓練方法,過分強調了某個特定肌群的力量的發展,而忽視了整體鏈接效益的提高,只有合理分析110米欄動作技術特點,合理利用杠鈴和其他力量訓練手段,結合專項技術動作進行練習,這樣才能有效的把杠鈴練習效果較快地轉移到專項所需力量素質。盡管傳統力量練習存在多種不足,但作為訓練手段,仍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在練習的安排和使用上必須突出專項技術特征。
結論和建議
1.實驗結果初步表明:作為一種指導思想和具體方法。根據110米跨欄項目動作結構特點選取核心力量訓練手段是可行的和有必要的。對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和技術的掌握是有效的。
2.實驗組所采用的訓練手段從目前110m欄項目的技術特點和動作結構出發,滿足訓練手段要符合專項技術及用力形式的要求,在動作方面、動作用力順序、肌肉神經調節方面與專項特點一致或相似,符合訓練專項化和科學化的要求。
3.優選核心力量訓練手段可以使訓練效益最大化,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快速改善運動員成績,但是對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效果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4.本研究僅探討了進行核心力量訓練對受試者專項成績和技術的影響,如何將這些傳統力量訓練和核心力量練習有機的結合起來,這些練習對于不同運動水平的受試者的差異程度如何,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5.本研究僅僅以體育專業選修課學生為研究對象,對高水平運動員影響如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南仲喜等.田徑運動速度力量訓練理論及方法探析[J].體育科學,2002,3.
[2]王保成等.競技體育力量訓練指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10.
[3]陶宏軍.劉翔110m欄小周期訓練中專項力量訓練特征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0,6.
[4]楊文學.對男子110m跨欄運動員實施身體核心力量訓練方法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5.
[5]趙曉虎.核心肌肉群剖析及核心力量練習方法綜述[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