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共處能力是適應現代生活和工作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職業教育在培養學生形成職業特定能力的同時,必須重視對學生共處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 職業教育 共處能力 能力培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是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個人一生的知識支柱。學會共處作為現代教育的四個支柱之一,是一個人發展成長、成就事業的重要因素。學會共處的核心,就是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與人合作、溝通、交流。這種學習,像其他學習一樣,也包括了知識、技能和態度、價值觀念的學習和養成。學會共處也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發展的要求。

世界100多個國家都把教育的“四個支柱”作為參照,全力推進教學改革。我國政府也已經把交流、合作、共處能力與職業道德、職業態度一起列為勞動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共處”的精神內涵,掌握“共處”的基本能力,以獲得對未來工作和生活的廣泛適應性,并擁有終身發展的豐厚基礎。

培養學生合作共處能力是職業教育特色的要求

職業教育具有雙重屬性。首先它具有其他類型教育都具有的一般屬性,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同時又有其他類型教育所不具有的特殊屬性,它是直接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突出“地方”或“行業”特色,立足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急需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它直接為人的就業服務的;它與市場特別是勞動力市場的聯系最直接、最密切。這些特殊的屬性, 確定了職業教育具有其他類型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職業教育又是有別于普通教育的一種相對特殊的教育模式,強調“為人服務”,注重的是對勞動力職業能力的培養,它既不是升學準備教育,也區別與一般大學的學院模式。

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職業同時又是人與社會聯系的紐帶。成功的職業教育,不僅僅是對學生專業能力和技術能力的培養,交流、合作、共處能力的培養也應當是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一個人要想發展成長、成就事業就必須把自己成就為一個“社會人”。

我國目前職業院校學生存在的問題分析

1.學生從緊張、繁忙的高考競爭中走入高校后,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心理適應階段。特別是一些學生在高考中考試失利,沒有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學,在“不得已”的心理下,進入職業院校學習。進校后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從“失利”的陰影中走出來,容易陷入失敗、難過、孤僻中久久不能自拔。很多學生在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認同感上都存在著一些問題。

2.獨生子女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社會交往能力缺乏,職業適應能力較差,工作遇有矛盾,處理方法過于簡單,而且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差些,社會責任感較差,依賴性太強,心理承受力較弱。

3.部分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隱患,特別是一些從農村來的學生,因家境貧困,存在自卑心理,長期心理壓抑,不懂得釋放,很容易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制造震驚全國的馬加爵特大殺人案就是一個突出的案例。心理學家這樣解說,性格孤僻,不善于與人交流和共處,是這場悲劇的重要原因。

不懂得如何與人溝通、不知道如何適應新環境、不知如何贏得他人的好感等是目前高校學生中較為普遍的狀況;長期以來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在教室里正襟危坐,教師口若懸河,滿堂灌輸,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自主意識得不到發揮,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當今社會,行業分工越來越細,任何人都不可能獨立完成所有的工作,他所能實現的僅僅是行業整體目標的一個小部分。因此,團隊精神日益成為重要的行業文化因素。用人單位要求員工在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敏銳的創新意識和較強的工作技能外,還要善于與人溝通,尊重別人,懂得以恰當的方式同他人合作,學會領導別人與被別人領導。從教育要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和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來說,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突出職教特色,

在教育教學和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合作共處的能力

1.通過學生入校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共處能力。

針對部分學生高考失利,沒能跨入自己心儀的學校,在“不得已”的心理支配下進入職業院校學習的狀況,學校應當在學生入校后進行必要的入學教育,讓他們了解我國及國外職業教育的現狀,對職業教育的未來和前景充滿信心,調整心態,適應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方式,重新給自己定位,盡快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盡可能多地為他們提供參加各類活動的機會和展示自我的平臺,讓他們體會成就感,對自我價值和尊嚴有充足的認識,克服自卑,樹立自信。

對獨生子女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學校應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教育引導,有意識地讓他們參與班級管理、集體活動,通過健康向上的團隊活動,培養與他人良好、默契的合作,讓他們學會賞識他人的優點,感知合作共處帶來的樂趣,學會與人溝通交流、和諧共處。在就業指導課中,也可以通過設定人際交往的場景,讓學生討論并加以適當引導,讓學生學會與人交往、合作和共處的必要知識。

2.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共處能力。

古語說春雨“潤物細無聲”,教師要注重把合作和共處能力融入教育過程中,以不同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探索、善于表達、善于交流的習慣;同時,通過經常性的群體交流活動,培養學生間的相互信任、群體對個體的接納、情感的支持、反饋信息的相互提供等,使學生學會尊重他人,相互謙讓,互相合作,逐漸使學生樹立“合作共處、合作共贏”的意識。

3.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共處能力。

教、學、做合一,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特色,在真實或模擬的工作環境中,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綜合性的工作活動任務的完成為訓練基礎,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通過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過程中,去完成特定項目的工作任務,會特別有助于培養學生與人合作共處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