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行以來,部分學校和教師對課程改革工作有了倦怠之感,認為課程改革就那么回事,天天講、時時抓,費時費力,不如省出時間在提高教學質量上下功夫,才能立竿見影。殊不知,教研教改是“根”,是“因”,教學質量是“本”,是“果”。如何通過校本教研,向教研教改要質量也是學校教學管理者和教研工作者經常思索的問題。現將我校依托教研教改工作,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基本做法總結如下:

一、 從實際問題入手,分階段、按步驟實施教學行動研究

1.開學初發現問題,確定研究重點。每學期初,領導和教研組長深入問題班級、薄弱學科、問題教師的課堂聽課調研,尋找根源;根據調研的情況,制訂校本教研工作計劃,確立教研教改目標,為分步實施校本教研,解決教學存在的問題奠定基礎。

2.學期中解決問題,調整改進教學。學期中,以解決制約個別班級、薄弱學科的突出問題為教研教改工作中心,反思整體管理上存在的疏漏,適當調整工作重心,進行改進和補救,力爭使各班各學科均衡發展。

3.學期末總結反思,檢驗教學效果。主要做好質量測試、教研教改效果的評定、成果展示交流,教師和學生成長變化的分析、經驗教訓的反思分析、總結積累。

二、抓好“三課”活動,立足課堂教學研究,以教研促質量提升

1.“青年教師指導課”以學科骨干指導青年教師成長為主 。課前骨干教師指導青年教師分析教材、設計教法學法,備好課,然后青年教師上課,其他教師聽課,課后全組教師發揮傳、幫、帶作用,從教學理念、環節設計、具體操作、練習設計、教學基本功、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發揮諸方面進行評論、提出建議,使青年教師在教學理念、課堂操作、業務素質三方面均有所成長。

2.“專題研討課”以專題研究為主,圍繞省、縣級實驗課題,各組確立了相應的子課題。以組內子課題入手,求實、求小,力求每次研討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每研討一次取得一定實效。中小各個教研組每月組織一次組內子課題研討課,開學初就定人定計劃,按照“上研討課——說課、反思——評課、議課(或案例分析)——課題研究心得體會交流”的模式,開展組內學科研討會。子課題以年級組為研究主體,發揮同伴互助作用,發揚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各教研組整體發展。

每月一次大規模的轄區研討會,把“專題研討和村小常規工作檢查、專題培訓”融為一體。每次研討會由縣級教學能手、縣級名師、學科骨干教師做示范課,對不同課型的設計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行研討,并由課題組領導做相關專題培訓。借此機會,還可以對轄區村小的常規工作進行檢查,使教學研討會真正發揮輻射作用,促進課程改革工作在轄區的深入推進,均衡發展。這種以研代訓,研訓結合的方式,將研究、常規工作、學習培訓融為一體,有力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3.“全員公開課”要求人人參與,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為主。近幾年,每學期我校堅持開展全員公開課展示活動,但是每學期的展示形式有所不同,避免了要求無變化、模式一成不變、研究重點模糊不清、老師不重視,課堂教學無改革的弊端,主要采取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A.合作發展式:合作研討備課——相互觀課——反思性說課——研討式評課——總結經驗,這種形式重點在于經驗的交流。

B.案例分析式:集體備課——一人上課(其他同課頭教師邊聽課邊進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式評課,這種形式關注的是課堂細節分析,著眼于微觀研究。

C.對比研討式:同課異構(同年級教師上同一節課),這種形式研究的是課堂結構的優化組合。

D.課型研究式:語文每學期展示作文課或閱讀課課型;數學每學期著重研究新授課、練習課或復習課各種課型;英語分單詞或句型教學,科學著重研究實驗操作課。這種形式便于集中研究各學科的某種課型,探索這種課型的基本模式。

三、以專題研究為突破口,促進教師專業持續發展

研究專題分為主課題、子課題、小專題三類。以省縣級課題為主課題,做一至兩年的長期研究;每學期以組內子課題研究為主,做一學期的中期研究;收集教學中出現的困惑和問題,做短期的小專題研究,進行“實、小、快”的專題交流,收效也很好。

小課題著眼于“小”,關注的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問題的某一點或某個細節。生成于教師的實踐之中,具有隨機性、情境性,研究周期相對較短。

總之,學校教研教改工作思路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路是一脈相承的,可以概括為先立足校情發現問題,然后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最后發現規律,總結經驗,實現辦學理念和教學質量飛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