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在小區的親子課程中,我都以兒童文學閱讀或創作為主軸,和一個個渴望被文學滋潤的心靈相會。

暑假后即將升小學二年級的阿澤,一如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家長主動幫忙報名前來的。上課前,媽媽把阿澤領到我面前自我介紹過后,把孩子趕去找位置坐,之后,媽媽便開始細聲向我訴說阿澤的問題:

“他每天一回到家就玩計算機游戲,你不叫他休息,他就一直玩,去叫他,又要三催四請,到最后非要我和他爸爸生氣罵他,他才不情愿地關機。平常是這樣,假日也是這樣,問他要不要出去玩,他總是說不要;叫他出去幫忙買個東西,他也推給哥哥,老師您說該怎么辦?”

聽完阿澤媽媽的煩惱,我腦中便冒出“宅小孩”一詞。一如所有的宅男、宅女,宅小孩也喜歡窩在家里上網、打電玩,那一方計算機屏幕彷佛就是他擁有的全世界。之前聽說的宅小孩多半是中年級以上,才小學二年級就成為宅小孩倒是我第一次碰上。

趁著還沒上課,和阿澤媽媽再多聊一會,我問她:“平常他在家玩計算機時,你們在做什么?”

“我忙完家事就看電視。”

“那爸爸呢?”

“他爸爸吃完晚飯就泡茶看電視。”

問題就出在這了。當家庭成員上下班或上下課回到家之后,不能善用時間做更多親子交流活動,大人把時間浪費在電視上,小孩又不想跟大人一起看電視,沒事做的他們自然會選擇他們認為有趣的事。

想象一下,晚餐后至睡前的美好時光,如果一家人總是在輕柔樂聲中進行共讀,然后有親密和諧的交流討論,孩子還會覺得無所事事嗎?他們想把握這珍貴時刻都來不及了,又怎會沉緬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變宅,接著人際關系、語言邏輯、身體健康……都可能出現問題。

同樣的,如果一家人早就培養出共同的喜好,假日可以去登山郊游、去騎單車運動,甚至去逛街看電影,孩子就不至于寧愿悶在家中玩在線游戲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愿意花多少精力、時間,以及什么態度去帶領孩子去接觸人群、認識世界,將決定孩子的個性與行為模式。面對問題,實時亡羊補牢還來得及改正錯誤,但看到孩子一直在玩計算機,千萬先別急著罵孩子,因為責罵往往是親子關系緊張對立的開端。

我們現在的教育,缺的不是制止問題擴大的方法,缺的是如何讓孩子學會愿意積極主動思考這件事。當孩子能夠清楚客觀地判斷做一件事的好壞及后果,因而選擇做與不做,那才是真正治本的解決問題。美國教育學者米娜·舒爾《培養會思考的小孩》這本書里研究出一套“我能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引導的大人要能嫻熟以下幾組關鍵詞:基礎詞匯:是/不是、和/是、有些/全部、之前/之后、現在/等一下、相同/不同;接受詞匯:恰當的時間/不恰當的時間、如果/那么、或許/可能會、為什么/因為、公平/不公平。我們試著來操作看看,拋出問題與感受和孩子進行溝通,例如問孩子:

你覺得現在是玩計算機的恰當時間嗎?

如果你一直玩下去,是好或是不好?

如果你玩到眼睛傷害了,那你有什么感覺?

當你繼續玩下去之后,會發生什么事?

假如家里其他人要用計算機,而你一直在使用,你覺得公平或是不公平?如果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你的關系沒用到計算機,你想可能會發生什么事?

當我們嘗試用“我能解決問題”思考方法和孩子交談,比起扳著臉命令停止或責備,經實驗證明的確較容易被孩子接受。我們進而可以和孩子約定每天玩的時間長短,甚至給孩子機會利用網絡尋找數據,或陪孩子一起玩在線游戲,在玩的同時,可以跟孩子講:“你覺得只是這樣打來打去,和我們出去打躲避球,哪個更好玩?”換言之,我們不必強制禁止孩子接觸計算機,而要不斷制造更吸引他們的事,讓他們的專注力不致集中在電玩上面。

此外,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小孩喜歡視聽的特質,陪他們一起去購買有益智性的DVD影片、制作精美的電子書,再共同使用計算機閱讀觀賞,讓計算機的功能有所發揮,又能親子和樂融融共做一事豈不美哉!

我不知道阿澤的媽媽回去是否會做改變,但在我的課開始后,我要孩子們先自我介紹,不說話,用比手畫腳的方式進行,除了姓名,還得比出自己喜歡做的事。

阿澤比出他喜歡做的事是“玩斗牌”。我順勢問他:“你媽媽剛才跟我說你很喜歡玩計算機欸!”

“那是有時候,無聊沒事做的時候。”

聽他這么一說,令人放心不少,也許媽媽的說辭夸大了,這小孩根本還不夠宅,還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