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和“三好學生”
作者:肖偉俐
發布時間:2012-06-15 17:43:0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顧明遠說,他是周家的上門女婿。
在我們和周蕖交談時,顧明遠一直坐在周蕖的旁邊,偶爾會插幾句話,略作補充。這是我們和他第二次見面。我們第一次見面是一個星期前,在他的辦公室。
2008年4月15日,在北師大英東樓,我們頭一次見到了顧明遠教授。顧明遠曾擔任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教育學科組長等職,并曾在世界比較教育聯合會任兩主席之一。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
雖然已經從北師大的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但是,他還在學校有不少的兼職,實際上是退而不休,因此,這里還有他一間辦公室。
79歲的顧明遠頭發花白,但是沒有像有些人那樣焗油、染發,而是任其自然。因而看上去樸實、自然,有長者之風。
出生在江蘇江陰縣的顧明遠講一口江蘇普通話,慢但不啰唆,坦誠而隨意。
很多人認識顧明遠,因為他曾是北京師范大學的副校長,是國內著名的教育專家。還因為他一直呼吁在中小學校,停止評選“三好學生”活動。
最近,顧明遠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緣由很簡單。身為中國教育學會會長的顧明遠,在重慶青羊區基礎教育座談會上再次呼吁:停止評選“三好學生”,停止辦奧數班。他認為,目前三好學生的評選,實際上已經走偏了方向,“三好”變成了“一好”(成績好或聽老師話)。這樣評選出的三好學生,往往只是學習好或是聽話的“乖”學生,偏離了評選的初衷,也就沒有什么意義可言了。同時,從心理學上講,評選三好,把學生從小分成三六九等,給學生造成了分等級的壓力,這是最傷害學生的,可能影響到他們今后的人生之路,與我國的教育方針不合,與教育的民主性不合。
之所以說再次,是因為這一觀點,早在10年前,他就曾經提出來,并且在各種場合,都有表達。
此話一出,各種聲音吵成一團,有支持的,有反對的,過去只有傳統媒體參加的論戰,如今由于網絡媒體的參與,更加熱鬧。一個觀點激起這么大的風浪,說明了什么呢?說明這個命題可能擊中了什么要害!
顧明遠講這話恐怕是有感而發。
1951年,年輕的北師大學生顧明遠被教育部選派到蘇聯留學,選派的理由不外乎根正苗紅,學習優秀。在莫斯科列寧師范學院,顧明遠是個活躍分子,雖然個子不高,但是引人注目。就是在這個冰天雪地的國度,他和周蕖由同學發展為戀人。剛戀愛時,他既不知道周蕖的父親是高干,也不知道她還有兩個著名的伯伯。
顧明遠笑道:“后來慢慢知道的。我的照片也寄回國了,她爸爸媽媽也看到照片了。”
看到照片的周建人夫婦,對女兒的選擇很滿意,沒有提出任何意見。
說起來,顧明遠的身世和岳父還真是有相同之處,周建人是8歲喪父,顧明遠也是在8歲失去了父親。那年他當教師的父親離家,和另外一個女人結婚了,剩下母親一人帶著他艱難度日,是母親含辛茹苦送顧明遠一路讀書,一直到顧明遠學成回國,他們家借的錢還沒有還清。
周建人夫婦知道顧明遠的家況后,周夫人王蘊如就開始每個月給顧母寄錢,資助她的生活。也就是說,雖然女兒他們遠在蘇聯,還沒結婚,可在國內,周家已經把親家給認了,而且是認了一門窮親戚。
親家早就認了,結婚就提到了議事日程。回國后,顧明遠沒有直接回江蘇老家,而是回到了北京,直接進入了周家,和周蕖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禮大典,周建人只邀請了楊之華以及民進中央的幾位領導徐伯昕等人,還有嫂子許廣平和侄子周海嬰夫婦,其他人都沒有通知。再就是顧明遠他們十幾個剛從蘇聯回來的同學,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大家在中山公園吃了頓飯。周建人送給新人的禮物是一對水晶圖章,分別刻著女兒、女婿的名字。
結婚后,顧明遠和周蕖就住進了周家,其間雖然也有一些分合,但他們兩人大多數時間,還是和周建人住在一起,尤其是周建人從浙江回到北京安居后,他們就侍奉左右,直到去世,累計在一起生活了28年。
婚后不久,孝順的顧明遠回到江蘇老家,要把母親接到北京居住。但老母親死活不肯走,她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她為支持兒子上學曾四處借錢,如今這些錢還沒有還完,所以她堅持要把借人家的錢全部還清之后,才到北京和兒子團聚。這一堅持,又是好幾年。到北京后,顧母也住進周家,幫助操持家務,周氏三姐妹的幾個孩子,都曾得到老人的照顧。
顧明遠的母親也姓周,娘家在江陰也是大戶,上過幾年小學,能讀書看報,在鄉里算是新式女性了。在家鄉,她要侍奉公婆,整日勞作。即使自己的丈夫棄己而去,她也沒有丟下公婆不管,依然照顧著年邁的老人。盡管日子過得清苦,但是她寧肯自己再苦再累,也不退卻,堅持要讓顧明遠讀書,支持她這個理想的愿望很簡單,就是希望自家的兒子長大后,能比那個拋棄自己的人強。她告訴顧明遠:“一定要爭氣,將來要超過你的父親。”雖然,他的丈夫只是個中學教師。
顧明遠深情地說:“母親從小教育我這種不卑不亢的精神,對富貴的人不低聲下氣,對貧窮的人富于同情。”
顧明遠和周建人兩人業余愛好都不多,共同的愛好就是看書。但二人在生活中交流的話題還是蠻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周建人一講就是國家大事和歷史上他熟悉的那些人物。
顧明遠回憶說:“他住在醫院里,最后還給我講,秋瑾是怎么搞革命的,當時是個什么樣子的,誰出賣了秋瑾,好像最后一次給我講的這個事。”
顧明遠認為,岳父周建人對他最大的影響是人格上的,他曾在文章里寫道:“我小時候由于家境貧寒,但又生活在周圍都是望族的環境中,因此,滋生了虛榮心和庸俗性。但與周老一起生活以后,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漸漸克服著我思想上的缺點和弱點,注意到人格的修養。”
顧明遠多次提到,岳父和妻子對他最大的影響就是幫助他擺脫了虛榮心的束縛,進而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態度。他講得很由衷,話也蠻重。每每聽到此,我都心生敬意,敬佩他的勇銳和坦誠。我覺得他的這種坦陳和解剖太犀利了,犀利得讓一般人難以承受。
虛榮心人皆有之,有大有小,平時可能并不顯現,偶爾也很可愛。有時甚至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沒有虛榮心,也就喪失了發展的愿望。只有虛榮到了極致的時候,這顆心才會傷害到自己和別人。而真正的強者,則會把虛榮心調控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習慣用人生的定力,戰勝虛榮,就是常說的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隨心所欲,做到此,站起來是大家,坐下去是大師。看看周圍,好像都是這樣的。
顧明遠講話語調平緩,條理分明,邏輯性很強。我們在交談中,不時有人進來給他送請柬,邀他參加各式活動,看得出他的時間安排確實很緊湊。
顧明遠呼吁在中小學校取消“三好學生”的評比,但在家里卻是名副其實的“三好生”:好女婿、好丈夫、好傳人。
周建人自己有個愿望,他不愿做委員長、主席,他的理想最好當一個大學校長或者是圖書館的館長。這個愿望,顧明遠代他實現了。當然顧明遠實現的遠遠不止于這個愿望,重要的是,他讓這個家族的教育思想傳播光大了。
幾十年來,顧明遠“其儀一兮,心如結兮”。他一直在教育戰線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靠自己的努力,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教育家和學者。
我們先用事實說話,羅列一部分他的成就。
1991年,顧明遠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7年,獲北京師范大學“共產黨員標兵”稱號。1998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一等獎。1999年,獲北京市“人民教師”的最高榮譽稱號。
他與其學生合作編寫出版的《比較教育導論》于1998年獲北京市第五屆優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等獎;2001年9月獲北京市政府頒發的教育教學(教材)優秀成果一等獎;2001年12月獲教育部頒發的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他主編的《戰后蘇聯教育研究》,客觀、公正地總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至蘇聯劇變之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與教訓,成為戰后蘇聯教育研究的“封頂”之作,并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他主編的《民族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一書,于2000年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獲第四屆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他主編的《教育大辭典》1995年榮獲國家圖書提名獎,1999年榮獲全國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年榮獲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
這些成就足以看得人頭暈,桃李無言,下自成蹊。不論是立德、立言、立功,還是為人、為師、為官,顧明遠都能光前裕后,笑看人生了。
不過,我覺得,顧明遠真正的大家之言,反倒不在上面那些獎項里。
顧明遠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顧明遠說:“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
顧明遠說:“教育立法刻不容緩。”
顧明遠說:“師范生應免費上學,要吸收優秀青年當教師。”
顧明遠說:“應該取消三好學生的評比。”
顧明遠說:“取消奧數班,奧數班摧殘人才。”
這些話都是有的放矢,有的很尖銳,比如“取消三好學生的評比”,有的很具體,比如“師范生應免費上學”。前面的話是對大眾媒體講的,后面一句則是在一次座談會上,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講的。
之所以說尖銳,是因為這些問題不純粹是簡單的教育問題,也不是一些學者關在教室里研究出來的。開門辦教育,用社會發展的眼光談教育,用人性的思索考量教育,站在世界的高度認識教育,才會有上面的言語。
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應該講的話。
就拿“三好學生”評比來說,很顯然,這是個教育問題,但更是個敏感的社會問題。因為我們的信仰階梯,是由少先隊、共青團到共產主義延伸構成的,而與之相對應的代表我們進步和榮譽的階梯,便是幼兒園的“小紅花”、學校的“三好學生”、單位的“先進個人”,最后再到各種各樣的全國“勞動模范”。這是依附在我們現有體制上的成長之路和榮譽鏈條,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規矩。假如突然抽掉其中的一項,大多數人都會迷茫:怎么衡量我在學校的表現啊?怎么證明我的優秀啊?當然,如果你步出國門,你就會發現,美國的學校沒有三好生,挪威的學校也不搞這類的評比,但好像也沒有影響到學生的進步和成才。
至于說“三好學生”評比該不該取消,恐怕只有等歷史來做決定了!
2008年是教育改革開放30年,顧明遠為此特意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作《解放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金鑰匙》,單就題目看,和他岳父30年前提倡解放思想的想法是一致的,很難說,他們之間有傳承,或誰影響誰,或者說,二者根本就是風馬牛。但是,他們觀察社會的角度是一致的,倡導的改革思路是相同的。有這一點切合,就足矣!
我們交談了兩個多小時,沒有看顧明遠喝一口水。只是不停地調整他靠在腰后面的坐墊。那是因為他長期久坐,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換個姿勢,可能舒服一些。
去年,顧明遠對自己的教育生涯做了一個小結,出了一本書,名叫《顧明遠教育口述史》,以口述的形式,講述自己的教育生涯,里面收錄了他多年的教育研究文章,以及對國外教育的認知,視野開闊,內容翔實。他特意送一本給我。在這本書中,顧明遠特別提到了對他一生有過重大影響的四個人:一個是他的母親周淑貞,一個是遠表舅章臣標,一個是岳父周建人,一個是妻子周蕖。
家庭生活帶給人的滋養是平和的,夫妻之間、父子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親友之間,影響是相互的。一個好的家庭,就好比是一個修理廠和加油站,年少時,父母就是這里的工人,我們的車子剮蹭了,輪胎沒氣,油箱沒油了,車燈不亮了,只要回家,父母自會調理好,不會影響明天的狂奔。人到中年,妻子或丈夫就是這里的工人,一樣會保證你的正常。晚年了,兒女則成了這里的工人,他們的任務同樣是修補好這輛老爺車,讓他多跑幾年。這樣的家庭,人人奉獻,大家受益,社會進步。
在書中,他總結了四句人生格言作為座右銘:
像松樹一樣做人——堅挺不拔
像小草一樣學習——隨處生根
像大海一樣待人——容納百川
像細雨一樣做事——潤物無聲
采訪結束后,他一直把我們送到電梯口。
來源:人民網《大家風范——我所知道的民主黨派領袖》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