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與校園文化——談大學人文教育與培養目標
作者:陜西國際商貿學院文化藝術學院院長、 教授 傅功振 陜西師大文學院研究生 孫丹
發布時間:2012-06-15 17:28:2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學校是培養專門人才,更是以文育人的專門機構和場所。凡是學校教學用地或生活用地的范圍均可稱作校園。學校文化和校園文化是內涵和外延不盡相同的兩個概念。
學校文化包括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最高目標、價值觀、校風、學風、傳統習慣、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以及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高校學校文化是高校師生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信念目標、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是一所大學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和靈魂,是辦好大學最為重要的精神資源和無形資產。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推進文化自覺的過程中,學校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校園文化則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校園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文化觀念以及有所規范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征、行為特征和方式;學生課余生活中一切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如文學、書畫、文藝、體育、公益事業等社團活動。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營造的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人際關系、生活方式,校園文化是常新的,是在學校文化指導和社會文化影響下,也受學生自我現代意識的驅動,充滿活力和創造力。它激發青年學生的激情,喚起青年學生高尚的、獨立的人格追求。
學校文化是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的,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學校文化主要體現在高層管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上。領導者的辦學理念、辦學意識、辦學規劃和行為對師生員工的影響不可低估,對學校文化建設具有指導性、引領性的作用。教師教育永遠是基礎,是關鍵。學校文化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滲透在教師、學生、員工的觀念、言行、舉止之中,滲透在他們的教學、科研、讀書、做事的態度和情感中;學校文化形成的校風、教風、學風、班風、甚至舍風,尤其是學術傳統等更是幾代人或數代人自覺不自覺地締造的,而且相沿成習、代代承傳著。
學校文化和校園文化建設的宗旨,就是我們的一切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包括師生參與的活動,都應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中心。可以說學校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目的在于培養“和諧的人”。愛因斯坦認為學校應該永遠以培養“和諧的人”為目標。
對于大學而言,無論是研究型大學還是應用型大學,其根本教育任務不是在于技術層面,而是以培養“和諧”的人作為最根本的培養目標。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要使一個人成為真正有教養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知識不多,就是愚昧;不習慣思維,就是粗魯和愚笨;沒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培養學生良好的素質決不是僅憑知識的傳授就能夠實現的。目前,國外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是:加強文理學科的相互結合與滲透;加強基礎理論課程教學,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我們應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在課程體系的組織上,不僅要重視科學和專門職業化教育的傾向,更要加強人文學科知識的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寫道:“真正的教育應先獲得自身的本質。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是教學的技術而已。”大學是最高層次的教育機構,必須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追求,并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指導實踐,引導大學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學校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學校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最根本就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教學活動實施人文學科教育;二是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實施人文氛圍的熏陶。
(一)通過教學活動實施人文學科教育
首先,人文學科特別是文學、歷史、哲學、藝術以及千百年來歷史積淀下來的民族優秀文化,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內容。《培根·論讀書》云:“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精密,格物之學使人深沉,道德哲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是人文教育與性格塑造的精彩闡釋。“文以載道”,縱觀我國歷史文化,任何一部一本文學作品都承載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學作品對人的素質提高一向得到哲學、文學、史學、甚至科學家教育家們的青睞和肯定。文學作品以飽滿的感情打動人,以鮮活的形象感染人,并在潛移默化中教育人。“人”與“文”合在一起,才是一種真善美完整結合的狀態。馬克思主義把文學看成是對社會生活的審美反映,是審美的社會意識形態。中國古代有“詩言志”的說法,孔子進一步提出了“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觀點,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西方先哲們對文學的功能也很早就有了認識,提出“寓教于樂”、“教育”、“凈化” “精神享受” “生活的教科書”等著名觀點,還認為文學具有促進不同社會、不同民族相互了解、探知不同民族文化精神生活的演變溝通,人們的思想和感情等等。所以人文教育中文學更是有著非常重要的藝術價值、精神價值,其客觀作用在于調節、改善、豐富和發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質,包括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等等。正如《毛詩序》說:“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是以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強調了詩歌教化人倫、移風易俗的作用。
其次,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不斷融合與發展促進了科技與人文的雙重繁榮。然而,在以技術為主宰的現代社會,唯科學主義傾向導致了價值趨向和倫理準則的偏離與淡化。在現代性的歷史語境下,獨尊技術知識的教育也逃離不了對人文性的遮蔽。學生知識的增長是以情感的失落、責任感的喪失、對生命的漠視為代價的。構建學生價值理性、呼喚人文關懷、引領學生形成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成為德育創新的必然。人文精神的形成不在知識層次,而在心靈的體悟、信仰的引領、人格的塑造。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說過:“一個人把握真理的能力是與他體驗、感悟痛苦的能力成正比的。”挖掘自然科學中的理性價值與人文精神,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哲學素養,更重要的是可以引領學生形成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再次,教育學和心理學是實施人文教育的基礎。人體是一個復雜的能量系統,其中操縱人格三部結構運轉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在人格與心理能之間存在著如下關系,心理能分布在本我、自我、超我的結構中。本我占有的心理能高時將導致沖動型、享受型、非理性行為;自我占有的心理能高時將導致現實、功利的行為;超我占有的心理能高時將導致奉獻型、道德型、理想型行為。將這種解釋與馮友蘭的四個人生境界中的前三個對應:本我的心理能高,即“自然境界”對應于“動物人”;自我的心理能高,即“功利境界”對應于“普通人”;超我的心理能高,即“道德境界”對應于“賢人”;“天地境界”對應于“圣人”。 正是人格形成中蘊含著能量守恒,由此而產生內在心理能的相互制約將導致人們常常覺察到的痛苦和不安。以本能性的原始動力與超越本能性的非原始動力的沖突左右著我們的行為。本我與自我心理能的膨脹必然導致索取意識的擴大,其結果是以自我以外的環境能量補償為代價,而環境能量的不斷減少必然造成環境因能量虧損。
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普遍性的自然法則必然也適應于人類。一個存在于人類群體中的個體必須懂得本我和自我心理能的擴張,必然使群體中的其他成員受損為代價。很自然,這種受損的反復刺激,受損的部分也必然出現反饋,個體的欲望也由此得到制約。通俗地講,一個人總是占“便宜”是不會長久的,占便宜的同時也在“吃虧”。這種“吃虧”的表現在于占便宜時已經注定損害了被占便宜者的正反饋,失去正反饋就等于失去了信任。這就相當于破壞了自己生存的“生態環境”,也就是自己污染了自己生存的“環境”,環境所產生的“報復”就在所難免。所以做人中,蘊含著“能量守恒”。
人文關懷是超我的心理能培養的重要因素。教育者首先要有人文關懷,其次才是專業知識。教育者通過本身的人文關懷向學生傳遞人文情懷,讓學生的人文情懷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這種人文情懷具有不分專業的普遍價值意義。
(二)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實施人文氛圍的熏陶
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將人文教育滲透其中,對受教育者進行啟迪心靈、塑造人格、提升境界的教育,核心在于培養人文精神,促發人文情懷,提升人文境界。愛因斯坦說: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所有的東西都忘記之后,剩下來的就是教育。一所大學,如果沒有積淀形成固定的良好的人文環境和人文氛圍,缺乏人文文化的浸潤,就好像沒有綠色的沙漠,水枯綠乏,教育目的將難以全部實現。
人文教育需要通過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傳統文化熏染和深刻的人生歷練等途徑來實施。正如《禮記·中庸》所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辯,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人文學科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全部內容。只有將人文知識轉化為受教育者內在的人文精神、人文關懷和人文素養,并外化為實際行動時,才能實現人文教育的實質。 上大學,不僅要求知識,學技術,還要培育自己的人文關懷。所謂“人文關懷”,就是要關心人之為人的精神問題,注重自我和他人的精神成長。具體地說,就是要思考探索“人生目的,人活著是為了什么;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世界應建立起怎樣的合理健全的關系”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問題,進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信念,以至信仰,為一輩子的安身立命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要不斷開拓自己精神的自由空間,陶冶性情,鑄煉性格,在發展個人愛好、興趣中充實與發展個性,提高精神境界,開掘與發展想象力、審美力、思維力與創造力。這樣,才能使自己最終成為愛因斯坦所說的“和諧的人”。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既包含人文知識的形成和教育方式,也包含科學知識的形成與教育方式。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具有科學精神。理解科學精神的角度之一就是理解科學精神的人文性,即理解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之間的深刻關聯。正如瓦托夫斯基所說的:“從哲學的最美好、最深刻的意義上說,對科學的人文理解,就是對科學的哲學理解。”科學精神本身就是一種人文精神,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精神的人文性往往并未被人們所理解,其根源在于,在很大程度上受狹隘的實證主義科學觀和功利主義科學觀的束縛。其實,科學同藝術等文化活動一樣,不僅具有歷史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愛因斯坦曾說,“音樂和物理學領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標聯系著,這就是對表達未知的東西的企求”。藝術和科學都是人類對世界的描繪,只不過是二者所運用的語言和手段不一樣。人類歷史的發展不斷證明了由于二者的融合而帶來的現代科技與人文雙重繁榮的社會景象。因此,教授自然科學的教師結合所講授知識將科學精神和自然法則的理性思考滲透于教學之中是完全可行的。這種以“潤物細無聲”之人文教育更具有感染力。
高校人文教育其主要內容主要表現在人文精神、人文情懷的培養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等三個方面。
人文精神是人類對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的展現,人文精神本質上是一種奮斗精神、超越精神。正如我國一位著名院士所言: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而如果沒有優秀的歷史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因此,在學校教育中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也就成為了關鍵。
人文情懷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情感體驗,在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文情懷主要指:不輕易放棄的理想情懷;敢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情懷;心態坦然的開闊情懷;關愛一切、善待一切的普世情懷。而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人文情懷的缺失已經影響到教育質量的提高,校園環境中人文情懷的淡化使得各高校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關系越來越疏遠。高校人文教育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應當引起教育界的關注和重視。
人類社會中人性是偉大的,人性是由親情、愛情、友情、鄉情、國家之情、民族之情等情感構成的,它的力量也是無限的。杜甫之所以被譽為“詩圣”正是由于他具備了“六情并重”的普世情懷。然而在當今物欲橫流、人文情懷缺失的社會中,一方面人們越來越渴望情感,另一方面又有越來越多的人忽視“六情”的存在,從而導致現在一些大學生泯滅人性、走向極端、自毀前途、害家禍國。
人文素養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人文教育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成就各領域的棟梁之才。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馬丁·路德曾說過:“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于它的國庫的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于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學識、開明和品格的高低,這才是利害攸關的力量所在。”
大學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徑就是建設獨具特色的學校文化、校園文化。就是通過大學文化的精神、氛圍和靈魂,達到凝聚人心、實現培養“和諧的人”的終極教育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