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課堂:講臺上,老師一支粉筆,一張嘴,從上課講到下課,教材從頭講到尾,滔滔不絕,唾沫橫飛;講臺下,學生一支筆,一本書,從上課聽到下課,從頭聽到尾,昏昏欲睡,味同嚼蠟。

我們也經常聽到老師這樣的抱怨:“這題我都講了幾遍了,你怎么又做錯了?”

這就是傳統課堂的真實寫照:老師說得多,做得多,總是這個不放心,那個再講一遍。要知道,兒童的世界,是要放手讓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他們自己所探索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們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沒有用心學,老師講再多遍都是徒勞,這也是很多老師抱怨的“我都講了幾遍了,怎么還不會”的原因所在。

可喜的是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人心,新一輪課程改革已在全國遍地開花,如杜郎口的“三三六”、昌樂二中的“271高效生態課堂”、許市中學的“五環漸進”、永興一中的“三段五步”等自主學習模式,都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些課改名校成功的經驗啟示我們:要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老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才是主體;學生不主動接納,缺乏創造性地“學”,教師是沒辦法包辦的;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學習,不要怕學生出錯,要相信學生是在不斷“摔跤”的過程中學會“走路”的,而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

德國的大哲學家尼采把人的精神狀態用動物來比喻,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狀態叫“駱駝”。用他的話來說,有90%的人像沙漠里的駱駝,在那么嚴酷的條件下,它自己并不想向前走,它被駝人打著,拽著向前走,它的心理狀態是被動的。用語言表述即“你應該”。另一種狀態叫“草原上的獅子”,獅子在追捕獵物時是處于主動狀態,用語言表述是“我能夠”。這是孩子在學習時的正確狀態。中國現在的孩子有90%以上就像沙漠中的駱駝一樣,是被動地、艱難地在學習。被動學習不符合腦力勞動的規律,當然很難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體會到,凡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過程的學生,他們學習的興趣濃厚,求知欲望強烈,學習的效果也最佳。因此教學中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地學習轉變為創造、主動地學習。我們要舍得“放手”,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其中“展示”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是學習成果的最直觀的暴露方法,是教師進行學情調查的直接途徑,是教師課堂決策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獲得學習情感支持的化學分子。“高效課堂”可以說是一種“展示文化”。缺少了展示,課堂就會變得灰冷陰暗,沒有展示的課堂是沒有溫暖、力量和活力的課堂。

讓學生展示、交流,一開始學生可能講不好,似乎會浪費一些時間,這也是有些老師舍不得讓學生去展示,急不可待地“親自”來講的原因。而這時我們就必須舍得“浪費”時間,讓學生自由地去展示、去交流、去拓展、去提升。“蝴蝶破繭”的道理大家都懂,性急的好心人用剪刀去幫忙,結果又會怎樣呢?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現欲,才能給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以及思考的時間。如今學生在課堂上缺少的不就是“表現機會”和“思考時間”嗎?

學生能夠經常說:“我想……我要……我能……我來做……我還有……我認為……”這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標志,要達到這樣的狀態,教師就要舍得放手讓學生去展示交流,不輕易否定學生的思維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好老師不應‘奉送真理’,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