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讀好“無字書”!
作者:陜西省鳳翔縣教師進修學校 張建利
發布時間:2012-06-15 17:20: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有長輩說過,讀書人要讀書,還要讀好“無字書”,即善于“從無字句處讀書”!我們在人生的每一個關口,面對的每一個困惑,將要作出的每一個選擇,甚至于日常生活與工作,處世與為人,無不需要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經驗總結。但是,這些知識在我們的教科書上卻是找不到的、在課堂上也是無法學到的,那就是書本以外的“知識”。我們把它稱之為“無字書”。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無字書”適用的范圍更廣、更為重要!
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的交往面窄,他們也就失去了許多向社會、向他人學習的機會,慢慢地也就與現實社會有了一些“隔膜”;教師的職業特點還決定了教師在校園、課堂的說一不二、以“我”為中心,就可能會強行推銷自己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教師是教育人的,那么就可能會把自己的“教育者”的角色帶給別人、帶到別的環境,從而與他人格格不入;教師是教人“求真”的,他就可能凡事都要弄個清清楚楚、講個明明白白,從而忽視了“蒙蒙眬眬”、“不要講透”這樣的“最佳境界”,結果就在校門之外處處碰壁、難有所成!
境由心生,每個人都是環境的構成因素。教師,必須從自身下功夫,認真研習“無字書”,才能給自己創造一個快樂和諧、左右逢源的人際環境和生活環境,也才可能更好地扮演“教育者”這一神圣角色!
一、教師,要好好體會“做人”、學會尊重人
教師,要注意尊重人。在學校、在教室,我們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尋找學生的優點與長處,顧及學生的“弱項”而盡量不觸及他們的“短處”。在一個被尊重的環境中長大的人,也必然會具有尊重他人的品質!就是嚴厲的責罰,也要讓學生受到文明的教育。
要尊重領導。不錯,天下人都是平等的,“帝王將相,寧有種乎”!但是,人,卻都在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不同的社會分工,也就決定了不同的責任與義務。我只做我自己分內的事、盡到我自己的義務,這是我可以做、也能做好的。道路不平,有人鏟修,但那也許是別人的事。
要尊重學生家長。學生家長大都不是教育專業人士,他們受職業背景、文化水平的制約,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許經驗不足、方法欠缺,他需要你的指導與鼓勵;他可能會對學校及學校工作產生一些不理解或誤解,你要耐心解釋,努力化解矛盾,爭取他們的支持與配合;他愛自己的孩子勝過愛他自己,你要多多羅列他們孩子的長處和優點,也要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和看待自己的孩子。絕對不要再用“分數”、“名次”、“考上”等這些字眼去給他們加壓、傷他們的心,他們已經夠“累”了!
尊重人的關鍵就是替別人著想,揣摩對方需求并合理、合法地滿足。看自己“低”些,“自卑以尊人”,多聽少說。這樣,就可以發現并學習別人的長處,也展示自己的良好修養。
為人師表,要求我們必須強迫自己這樣做!這樣做久了,就會成為良好的習慣。而一旦這些習慣形成并保持,那就會“內化”成為優良的素質,并形成良好的美德。
二、教師,要善于走出校園
在過去“村校合一”的時代,教師還要兼顧處理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還可能要主持村里的紅白喜事或者要在公眾面前講話。當然,提筆擬狀子、寫字做文章、過節和紅白事時寫禮簿、對聯這就更不用講!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還必須深諳人情世故,會說“人前話”、會做“人前事”。
教師者,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的為人師表,這不光是對學生而言,而且應該是對全社會的。教師要時刻牢記黨和人民的期望,把握職業操守。在公眾場合,要注意唱響主旋律,不能口無遮擋地對國家和政府亂發負面議論、對國家和民族妄自菲薄;不能參與宗教活動,不做有損國家、集體利益的事,不做有損身份和名譽的事、不做有損教師群體形象的事。就是退休之后,也應該注意保持“晚節”。
教師,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并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愛護、保護小孩子,并且“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弘揚正氣、滿腔熱忱地扶危濟困——該出手時就出手,熱心支持公益和慈善事業;教師不但要處好家庭關系,而且在生活中創造幽默、制造樂趣;生活,需要大家相互忍讓和包容。要善待鄰里,吃得虧、讓得人。教師作為教育者,要首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他展現大人的優秀品質,成為同齡人的楷模。
身教重于言教,作為教育者,他自身的教養和訓練水平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要大大超過他課堂上的單純說教!
教師,要搞清楚我們工作的“定性”與“定量”!長期以來,我們的工作只有“定性”,很少“定量”!許多教師在下班之后和雙休日仍然工作,忽視了他們應該履行的家庭義務和社會義務,也放棄了自己的休息和娛樂,這就是對其他家庭成員“權利”的不尊重,也讓自己成為孤家寡人,也孤陋寡聞,被社會所“邊緣化”;也有教師把自己的工作角色帶到別的環境:如女教師在家里,先是嫌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后又埋怨丈夫太懶,家里衛生一團糟;接著到了娘家,又是埋怨父母,又是責備弟妹,一副大總管的架勢!結果,本應甜蜜溫馨的周末,卻讓大家都不開心!在學校教育環境中,你是主導,你要求學生,是在履行自己的教育職責。你應該以嚴格要求、細致入微的工作態度投身本職工作,那是工作環境。而家庭,則是幸福的港灣,是休息的地方。當然,也是家庭成員最放松的地方。家里也不是講道理的地方,本沒有誰對誰錯、誰是誰非。家里不是單位,所以,你就要作賢妻良母乖乖女,做丈夫風情萬種的妻子,做孩子溫柔可親的母親,做父母乖巧聽話的女兒,作和睦家庭的營造者——也是享受者!
不會休息,也就不會工作;工作是為大家,而休息是為自己,從根本上說還是為工作;人生苦短,而工作卻是永遠做不完的!教師,要上得“麻”場、下得舞場、進得廚房、出得廳堂。教師,應該是最會、也最能生活的人。
在校園,我們是老師,就要教給學生“強”;走出校門,就該放下教師一本正經的動作、用語和程式化的臉譜,要以“弱”示人。不要總是以挑剔的眼光、教訓人的口氣、一種“我說了算”的架式、一種熱心“指導”的習慣——不論是對父母還是對子女、對朋友、對丈夫或是對妻子!我們也不要總是問鄰家孩子“學習怎么樣?”問親戚孩子“考上了嗎?”
要講道理。所謂講道理,不是講“死理”,而是要分析環境。有一個故事:一天,孔子的一個弟子帶著一個綠衣人來請教孔子。他的弟子說:一年有四季。而那個綠衣人卻偏要說是一年三季!孔子審視了一下來客,回答說:一年有三季!那個客人很滿意地走了。弟子就問:老師你怎么會這樣回答?孔子說:你沒有看那個綠衣人,那是青蛙!青蛙的一生只有三季啊,你對青蛙說一年有四季,它肯定是不認同的!
走出校園,就要融入社會,逢人會說人話,逢鬼就說鬼話!目的就是要做一個不太讓人討厭的人,最好是做一個討人喜歡的人!這其實也是尊重人——思維、言行從別人立場出發。人,沒有那么多“正經事”,見面無非是互相關心、問候老人、關愛小孩,要不就是風花雪月、天上地下、天氣等!
三、教師,要作化知識為能力的典范
對于低齡兒童,我們問他:1加1等于幾?只要孩子能答上來是“2”,我們就會贊賞:“真棒!”但是在現實社會,1加1卻往往不等于2。“兩點間直線最短”,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幾何定理。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兩點間曲線最短。有一個孩子去隔壁借一件家具。一進人家門,就對那家主人說:把你家的什么東西借一下!那家主人回答說:東西不在,讓某某借去了!二次他的姐姐去了。一進門就與主人拉家常,幫他們做手工。一會兒,這家主人問她:剛才你弟弟來借什么東西,在那兒,你自己去取吧。這個弟弟為什么沒有借到?因為他走的是直線。還有我們常說的“石頭大了遠著走”、“人托人、見帝王”,不都是在詮釋“兩點間曲線最短”嗎?走曲線,人與人之間就有了情感的交流和參與,辦事就會順利。恪守“兩點間直線最短”,不但辦不成事,而且還會失去機會、失去朋友,讓人看扁了你。可見,知識很重要,但是僵死的知識卻比沒有知識更可怕!
我們可以是知識的化身,但我們更應該是知識活用的典范!所謂知識,其實就是為人處世的方式,就是思維方式!我們所掌握的所有知識,都只是工具。而一個人的智力、能力怎樣,則體現在對這些“工具”的靈活運用之中。如果要用“有字”的書本知識來處人處事,肯定是要碰壁!
不要讓僵死的知識束縛了我們的思維,不要讓教室里的黑板遮住了我們的視線,不要讓我們的職業習慣成為社會習慣,不要讓我們的思維僵化成為一個“書呆子”!“無字書”,才是一本足以讓我們讀一輩子的好書!
做人有學問,處世有講究。這個“學問”、“講究”,正是“無字書”的內涵和精華。誰能真正讀懂這其中的內涵,把握其中的精華,誰就能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得心應手不失措,在各種誘惑面前保持本色不動心,在各種復雜的形勢面前堅持原則不失節。
教師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特就特在他們的工作涉及千家萬戶!往往是百日行善無人問津、一朝不慎非議滿天!隨著國家對教師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的逐步提高,教師,必將成為社會上最令人羨慕的職業。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努力學習,特別是要增長社會知識,加強自身修養,這樣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這一職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