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孝道與學校德育
作者:安徽省廬江中學 李少玉
發(fā)布時間:2012-06-15 17:15:3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孝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之一,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人們一談到孝道就認為是封建腐朽的東西,而持否定態(tài)度,孝道教育幾乎被取消了。它從我們課本中消失了,從我們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消失了。由于人們認識上的偏差,孝道教育從過分的宣揚到徹底消失,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傳統(tǒng)的“孝道”美德正漸漸地被人遺忘,出現(xiàn)了嚴重的孝道缺失和道德危機。特別是我們80后,尤其是90后出生的學生,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在安閑舒適的環(huán)境中,很少受挫折,更不懂得感恩,加之學校平時也忽視了必要的孝道教育,因而出現(xiàn)了較為嚴重的道德缺失。學校是青少年德育的主陣地,德育是學校工作的重要部分。“百善孝為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人類最基本的倫理,被稱為元道德,它是一切道德習慣最原始的來源,離開孝道談道德都是緣木求魚,舍本逐末。今天學校德育應該好好補上孝道教育這一課,要把孝道教育納入到我們的德育體系中。
一、青少年孝道缺失
孝道所涉及的是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的人倫關(guān)系處理問題。一般定義為以“事父母”為核心,推而廣之,包括“兄友第恭,義行天下”,這是孝的延伸。乃至于包括“居處不莊,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陣不勇,非孝也。”甚至是“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孝的進一步泛化。可見,傳統(tǒng)孝道的內(nèi)容是十分豐富的,幾乎包括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一切倫理。對照孝道的內(nèi)容,觀察當今青少年的行為舉止,很多已經(jīng)嚴重背離了傳統(tǒng)最基本的孝道,引發(fā)了一系列道德問題。
(一)家庭方面。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對于父母的孝敬是人情的自然回報。孝的本義就是指子女能善事父母,《說文解字》稱:“孝,善事父母者也。” 事親內(nèi)涵又是多層次的,具體包括“養(yǎng)親,尊親,無違”等方面。1.養(yǎng)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yǎng)。”可見,在“善事父母”里,最基本的又是養(yǎng)親,即贍養(yǎng)父母,這是做子女的起碼義務。當今物質(zhì)條件的改善,對于青少年來說無須養(yǎng)親,相反的是,如今父母包辦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幾乎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可父母的包辦,不但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報,反而產(chǎn)生了反作用。過慣了嬌生慣養(yǎng)生活的獨生子女,久而久之,導致他們根本不懂物力維艱,飯之不易,養(yǎng)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嚴重依賴父母的習慣。空余時間,從不分擔家務事,愛與富裕家庭攀比;沒錢就要,要不到就鬧,有的以離家出走、毆打來威脅,甚至還出現(xiàn)了弒母的慘劇。2.尊親:所謂尊親,即對父母的尊敬。如果說養(yǎng)親是從物質(zhì)上對父母的供養(yǎng),那么尊親則是從精神上對父母的孝敬,這也是人之為孝的明顯標志。“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相對來說,精神的孝養(yǎng)顯得更難得,更可貴。“養(yǎng)可能也,敬為難。”子夏問孝,孔子也說:“色難。”如何尊敬父母,曾子說過“孝子養(yǎng)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要做到“孝子之有深愛也,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也就是子女對父母孝養(yǎng)要和顏悅色,讓父母身心愉悅,使父母心情快樂,不違背父母的意愿。今天,不少孩子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父母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各種愿望。可是,子女卻很難理解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孩子對父母的話很難和顏悅色地言聽計從,而是多有抵觸,和父母頂嘴、較勁。很少有孩子主動向父母長輩請安,噓寒問暖,關(guān)心父母健康,有的不但不聽父母的諄諄教誨反而出現(xiàn)逆反心理。父母為此身心憔悴,卻無計可施。3.無違:孝的另一重要表現(xiàn)就是“無違”,也就是順親,按照父母的意思辦事,不可違背父母的意愿,更不能忤逆父母。“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謂畜。”畜即順的意思。但并不是說不論對錯,都無條件地聽從父母,對父母的失誤,要適當?shù)亍爸G親”,以防陷父母于不義,不“諫親”也屬不孝。不過,“諫親”也要和聲細氣,不能斥責或諷刺。時下,不少學生自以為上了中學了,懂的東西比父母多了,便看不起父母,對父母所謂的“無知”,不是悉心勸諫,而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對于與父母不同意見的,更是蠻橫地堅持自己的想法,很少與父母坦誠交流,企圖以自己的“特權(quán)”來威逼父母讓步,接受自己的觀點。
(二)學校方面。
孝的感情是可以遷移的,通常在家孝順的孩子,在學校必然表現(xiàn)為尊敬師長、團結(jié)同學。“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順可移于長”,“治可移于官”。子曰:“其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當然,我們今天強調(diào)孝道,并不是為了防止“犯上作亂”,只是為了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當代著名作家冰心曾積極主張要教會孩子如何關(guān)心父母、愛護父母。一個孩子,如果連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都不關(guān)心、不照顧、不尊敬、不愛戴,怎么能去愛他人、愛集體、愛祖國呢?眼下,不少獨生子女養(yǎng)成了強烈的唯我獨尊的自私心理,我行我素,品行惡劣,紀律松懈,學習懶散,根本不知道尊敬師長,不把老師放在眼里,不把老師的話放在心上,或與老師對抗,或辱罵、挖苦、諷刺老師,缺乏感激他人的心理,缺乏孝敬長者之心。在對待集體事物上,部分青少年對集體的事情不關(guān)心,很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缺乏集體意識和集體榮耀感。他們對事不努力,對物不愛惜,對人不熱情。與傳統(tǒng)“孝”緊密相關(guān)的是“悌”,所謂“悌”,就是兄弟姐妹,延伸至同輩、同學、同事之間,要相互愛護,相互關(guān)照。做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在學校表現(xiàn)就是要團結(jié)同學,友好相處,互幫互助。當今,獨生子女居多,他們享受的都是父母長輩無私的愛,很少懂得去主動關(guān)心別人。因而,在處理與同學的關(guān)系上,不少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比較嚴重,缺少必要的寬容心和忍讓度,一遇到小的矛盾,不是自我批評、相互體諒,而是指責別人,甚至搬來家長或朋友,導致小事化大,小矛盾釀成大問題。
(三)社會方面。
傳統(tǒng)孝文化不是簡單局限于對父母的孝敬,而是由親及疏、由內(nèi)及外、由近及遠,逐步向外推廣,從愛父母、愛長輩、愛家庭的情感擴展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祖國的“泛愛”。“子云:‘睦于父母之黨,可謂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 “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可見,推己及人,博施于眾,義行天下,是孝道的最高境界。當今社會一個嚴重的現(xiàn)象,便是社會公德的缺失,不少人變得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良心。表現(xiàn)在青少年身上便是不關(guān)心學校發(fā)展,不關(guān)心社區(qū)的人與事,不關(guān)心國家大事;不是敬老愛幼,同情弱勢群體,而是欺老凌幼,欺軟怕硬;樂以助人、大公無私、拾金不昧、見義勇為、愛護公物的少了,不遵守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卻多了,有的甚至出現(xiàn)仇視社會或與世隔絕的扭曲心理。
以上是青少年孝道缺失三個方面的重要表現(xiàn),這已經(jīng)不是個別問題,而是普遍問題。我們的孝道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不要,而是急需要。很多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學校也只抓教學,而忽視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忽視對孩子傳統(tǒng)美德的熏陶,導致青少年道德存在嚴重缺失。也有不少人認為孝道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問題,和學校教育無關(guān),這也是錯誤的。且不說學校的德育本來就應包括孝道教育,學校的孝道教育可以做到家庭孝道教育不能做到的地方,起到家庭教育做不到的效果。
二、青少年孝道的培養(yǎng)
傳統(tǒng)孝文化為我們進行孝教育,提供了豐富資源,我們要善于發(fā)掘,繼承其積極合理因素,并加以改造創(chuàng)新,以完善我們的德育體系。我們的孝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只寫在書本上,除了必要的理論說教,更應該付諸行動,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中親自去實踐,要把孝心變?yōu)閷W生自覺地行動,讓孝心伴著孩子一路成長。
(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突出孝教育,提高學生的孝意識。
可以利用學校的墻壁、樓道、櫥窗、黑板、文化長廊等地方,大力宣傳孝知識。可以張貼《二十四孝》、《跪羊圖》,名人名言,簡短警醒的如“孝行天下”、“從小懂得孝父母,長大報國好兒郎”、“百善孝為先”等標語,以此來營造孝文化濃厚的氛圍,使師生沐浴在孝文化之中,時刻受到孝文化的熏陶,以達到洗滌心靈、喚起意識、陶冶情操的作用。
(二)發(fā)揮課堂德育主渠道作用,開設孝教育課,增強學生對孝文化的理解。
學校可以開設專門的孝教育課程,聘請對孝文化有研究的文科教師任主講,講解傳統(tǒng)的《二十四孝》、《孝經(jīng)》、《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等主要孝文化的經(jīng)典;了解孝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認識歷史上名人的孝敬故事,如包拯辭官事親,林則徐性尤孝友,葉劍英、許世友盡孝聽母教,陳毅為母親洗尿褲等。有的學校還可以利用本地孝故事,大力開發(fā)“孝德”校本課程。此外,教師在平時也要注重寓德育于教之中,對涉及孝道方面的知識要重點宣揚,不能視而不見或一帶而過。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達到潛移默化的孝道教育作用。
(三)開展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孝文化。
學校可以依據(jù)自身實際,利用各種資源,進行孝的實踐活動。如開展以孝文化為主題的班會、家長座談會、講座等。利用特殊的節(jié)日,如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教師節(jié)、感恩節(jié)等,開展“學會感恩,孝敬父母”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征文活動;每星期學唱一首“孝德”歌;每月出一期以孝文化為內(nèi)容的黑板報;舉行孝德格言征集活動,組織學生學習名人名言、名人孝德故事,學習身邊的孝德故事;開展“當一天父母”的易位型教育活動,讓學生體驗父母生活的艱辛;還可以利用廣播臺、晨會、國旗下講話等陣地,全方位地進行孝文化教育的宣傳,讓全校師生人人講孝道,個個思孝行。
(四)布置孝敬作業(yè),強化學生的孝行為。
學校在學科作業(yè)的基礎(chǔ)上還要另外布置孝德作業(yè),按期檢查,強行對學生進行孝教育,以此慢慢形成孝的習慣。可以布置 “我為父母洗個腳”“我為家里洗個碗”“我為長輩倒個茶”“與父母談一次心”“給父母寫一封信”“給父母送一件禮物”等青少年力所能及的活動。讓學生體會父母勞動的艱辛,以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孝德行為和孝德習慣。
(五)重視孝行為測評,激勵學生的孝行為。
學校要對學生的孝德作業(yè)和平時涌現(xiàn)的孝行為,進行及時的總結(jié)、測評,對好的要表彰,對一些做得不夠好的要批評教育。在測評中可以讓學生家長參與進來,可以建立“家校聯(lián)系手冊”,讓家長為學生行為進行評價、打分,學生還可以自我打分,再通過班級審核、學校終評,評選諸如“十佳孝星”、“十佳孝敬標兵”、“孝道明星”等,并以此作為學校評選三好學生、優(yōu)秀干部重要依據(jù)。以此來激勵學生的孝行,讓學生在快樂的真善美中成長。
(六)大力加強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學會奉獻。
孝的原始動力便是感恩,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懂得感恩,感恩父母養(yǎng)育了我們,感恩長輩愛護著我們,感恩陽光雨露滋潤了我們;感恩老師的諄諄教誨,同學的熱情友善等等。我們可以通過聽“勵志報告”,寫感恩標語、摘感恩格言、寫親情作文等活動,來學會感恩,懂得感恩。只有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才少一分埋怨,多一分奉獻,對人友好,對事熱情,才能積極樂觀,關(guān)心國事,樂意助人。
對于孝道教育,不少學校已經(jīng)認識到其重要性,并開始實施,有的已成功摸索了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孝道教育模式。其效果反映普遍較好,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極為贊同和感謝學校。學生經(jīng)歷了孝文化的熏陶后,學會了寬容、感恩、報答、奉獻。增強了對自己、家庭、學校甚至社會的責任感。在家里,不但孩子學會了自立,還能積極幫父母做家事,開始問候父母,關(guān)心父母的身體健康;能主動為父母分擔生活、工作上煩惱,主動與父母溝通,還會說一些關(guān)愛的話了,父母省心了,家庭和睦了。在學校里,學生能主動向老師問好,對老師有禮貌;能認真聽講,認真做作業(yè),遵守紀律,虛心聽取老師的教誨,真誠接受老師的批評;主動分擔班級工作,學習成績也上升了,學校里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的多了,打架斗毆、遲到、逃學等現(xiàn)象少了。在社會上,學生能尊老愛幼,遵守社會道德和公共秩序,積極參與社會公共活動,獻愛心,積極主動地融入到社會中去。
三、結(jié)語
孝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經(jīng)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應善于發(fā)掘其中的積極因素,來為我們所用,服務今天的青少年德育。新時期,弘揚孝文化確實能解決當今道德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當然,孝道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緊密配合,共同完成。學校是孝道教育的主陣地,是德育的關(guān)鍵,要進一步加大學習研究和宣傳弘揚孝文化的力度,把“孝文化”滲透于日常教學與管理之中,要形成制度,常抓不懈,以此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品格,從而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zhì),促進和諧社會的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