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漫天彌漫的鍋爐煙塵,夏天四處橫流的生活污水,街道上垃圾比比皆是,河灣里碎磚破瓦成堆——日益惡化的環境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已是迫在眉睫。本人作為地理教師,深有感觸,覺得地理學科在實施環境教育中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優勢,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環境教育應成為地理教師的統一認識,教師在教給學生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一定要融入環境教育,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能力。本文就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初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徑闡述一己之見,與同仁共勉。

一、環境教育的必要性

環境教育是深化地理教學改革的體現和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是地理課本自身的要求,地理教師一定要加強專業知識修養,不斷豐富自己的地理知識,吃透教材,理清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認識到人類的生存與環境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培養正確的開發資源的理念,提高環保意識。課本知識和當地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素質,有效地進行環境教育是深入進行教學改革的體現,也是體現地理教學價值的有效途徑,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

人、地關系是環境教育的核心問題,地理學科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綜合性較強。環境教育的大部分內容都需要落實到具體的區域內才能得到解決。因此,初中地理教學應該勇挑重擔,發揮課本優勢,在學生剛一接觸到這門學科就有鮮活而生動的認識,環保意識便被喚起,學校成為環境教育的主陣地,學生成為是環境保護的生力軍。

二、環境教育的途徑

1.課堂是環境教育的根本。

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牢牢抓住教材中與環境教育相關的內容,尤其注意挖掘教材中隱含的環境教育內容,使地理知識、環境知識、環保意識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課內環境教育的作用。初中地理課本中的環保問題還是相當多的,如海洋環境保護、大氣環境保護、土壤環境保護等等,這些都是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好材料,多方位地切入,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能夠主動地投入到環境保護的大軍中去。

2.課外環境教育是有效補充。

(1)重大節日是開展環保宣傳教育的良好切入點。

世界上與環境相關的節日相當多,植樹節、環境保護日、無煙日、世地球日等,甚至連“洋氣”的情人節、母親節等都可以和環保拉上關系,教師要充分利用諸如此類的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環境教育活動。在植樹節種樹美化校園環境,在世界無煙日舉行“煙草”批斗會,分析其危害,教育學生遠離煙草,進而保護環境等等。通過一系列生動的主題活動,多角度地對學生進行環保知識的教育,有效地激發學生要保護資源,懂得怎樣去保護地球,珍愛地球。

(2)環保調查和環保監測是進行環境教育的有效途徑。

教師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環保調查和環境監測活動,利用身邊的事實教育學生,其效果要比講大道理好得多。比如,課余時間到當地污染嚴重的造紙廠、粉絲廠、屠宰場等進行調查研究,親身體驗污染的嚴重性;到交通擁擠的城市十字路口進行噪音、汽車尾氣的監測,動手寫出分析報告,提出解決方案,在班內、校內,直至市內進行宣傳,廣泛地教育市民。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親身體驗,使學生深切地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能極大地增強環保意識。

(3)舉辦環境專題講座是普及環保知識的重要方法。

地方上的環保局、氣象局,甚至安監局的技術人員都可以請到學校做專題講座,以豐富學生的相關知識,從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當然,講座還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只要內容和教學內容相關,和實際相聯系即可。例如水資源的缺乏,城市的學生可能感受不深,而農村的尤其是山區的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就地取材舉辦專題講座,再和深入實際的體驗相結合,教育效果會成倍地增強。

總之,在教學中牢牢地抓住課堂這個根本,輔之以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師生間良好互動,努力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是組織者,學生是主體參與者。學生在掌握一定的環境知識后,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尋找、確定適當的課題,設計出實施方案。課題宜小不宜大,時間不宜太長,一至兩月為宜,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不要求全責備,也不要包辦代替,一定要相信學生是有很強的創造性的,通過動手活動,激發學生的潛能,最后總結寫出課題小論文,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把環境教育做得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