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鑒于近年來高考考綱對文言句式的要求,筆者在多次文言文教學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對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進行了系統性歸納,極大提高了學生掌握辨析較復雜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語言的發展和演變,也存在一些差異。掌握有別于現代漢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這里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用“者”或“也”表示判斷。(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分三種情形:用“……者,……也”表判斷;句末用“者也”表判斷;單用“者”或“也”表判斷。

例: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用“即、乃、則、皆、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

二、被動句

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文中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常見有以下:

1.用“于”、“受……于……”表示被動,“于”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2.用“為”、“為……所……”、“為所”表示被動,“為” 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3.用“見”、“見……于……”表示被動,“于” 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特別提醒:“見”字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動,放在動詞之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可譯為“我”。

4.用介詞“被”表示被動。

三、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

① 承前省。例: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盡死;以嚙人,(人)無御之者。

② 承后省。例: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③ 對話省。例:(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 省略謂語

例: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行)三四里。

3. 省略賓語

①省略動詞的賓語 例:以相如功大,拜(之)為上卿。

②省略介詞的賓語 例:豎子不足與(之)謀!

4.省略介詞(于、以、自、從)等

例:賜之(以)彘肩。今以鐘磬置(于)水中。

四、賓語前置句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疑問代詞有“誰、何、孰、焉、胡、曷、奚、安”等。

例:沛公安在?

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要求具備兩個條件:賓語必須是代詞;必須是否定句。否定詞有“不、未、毋、莫、無、非、否、弗”等。

3.①用“之”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實在意義。②用“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是”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實在意義。特別提醒:有“是”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一個范圍副詞“唯、惟”,構成“唯、惟……是……”的格式。

4. 介詞賓語提前(在文言文中,介詞的賓語往往置于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不然,籍何以至此?

奚以知其然也?

五、介賓短語后置(狀語后置)

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后面。標志“于、以、乎”。

例: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具告以事。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六、主謂倒置

文言文中,為了加強語氣,強調謂語,常常把謂語放在主語之前。這種情況很少,往往出現在古漢語的感嘆句和疑問句中。

例: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國。

七、定語后置句

指古漢語中將定語移到中心詞之后的現象。有四種情況:

①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②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例:石之鏗然有聲者。

③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例: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④中心詞+數量詞

例: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