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過程,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從中體驗探索數學知識的樂趣,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信心,認識到數學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不僅“喜歡數學”,而且“會做數學”、“會用數學”,真正使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自己去推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創設教學情境

學習興趣是指學生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并著力去認識它、探索它的一種傾向,通常總伴隨著快樂、欣喜和滿意等肯定的情感體驗,是推動、激勵學生學習活動——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素質的最有效的內部動力。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他會全神貫注地進行學習,千方百計地想辦法去認識和解決數學問題,有時竟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這無疑會對學生學習數學產生積極作用,對提高學生數學素質非常有利。

學習興趣可分為直接興趣與間接興趣兩類。直接興趣就是由知識自身和學習活動本身所直接引起的興趣——新奇有趣、來自實踐的數學新知,數學公式的簡潔美、函數圖形的對稱美奇異美、解決問題后感到的快樂等所引起的興趣。間接興趣是指并非對具體學習活動和知識本身直接感興趣,而是對這種學習未來結果感興趣——取得優良的學習成績、獲得同學老師家長的贊譽、對學好其他學科和將來參加祖國建設有重要作用。在數學學習中,這兩種學習興趣都是必要的。如果缺乏直接興趣,那么學習數學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成為一種學習和精神負擔;如果缺乏間接興趣,當遇到困難時,就不能付出艱苦的勞動去克服困難,堅持學習下去。我們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習運用數學知識,在解決各種現實生活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發現數學的美麗,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意義、思想和方法。所以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培養數學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如此,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的意義,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提高數學素質。

二、引用游戲激趣

在教學過程中,把游戲引入課堂,寓教學于游戲中,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例如:在學習30以內的加法后,我設計了一個湊21點的游戲活動,這個游戲活動包括了30以內所有進位(不進位)的加法。只要學生熟悉游戲規則,只要開始了游戲,其學習效果令人驚喜。每個四人小組都盡情地投入到游戲活動中,有的把頭湊在一起看牌的點數,有的坐下來做記錄,有的翹起小屁股趴在桌面上出牌,有的走出座位向老師請教。因為牌上有實物點,對于計算暫時不熟練的學生,還可以借助數點數的方法來計算;對于大部分學生,只要小組長的兩張牌剛出手,“等于多少?”的話音未落,對方小組員已迅速搶答出得數。看到每個同學都在這種積極主動的活動中樂此不疲地學習,我感覺自己真開心,好像回到了跟他們一般的童年。游戲教學,不是靠老師出色的教,而是靠學生自主的學。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組織者、引導者,大量的時間給學生游戲活動,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熟練了計算方法,教師的工作更加高效。這樣自由的數學課堂,難怪他們這么喜歡上數學課。

三、體驗成功快樂

江澤民同志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意識潛藏于每個學生的頭腦中,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尊重每一個學生,保護每一個學生的獨創精神。教學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見解,也要給予充分地肯定,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有能力,能勝任,有獨創性。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信息反饋進行激勵和強化,使學生從反饋信息中看到自己的創造天賦,從而使學習興趣得到加強,激起更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強烈愿望。

以上是我在快樂的數學教學探索中的一點體會,教學實踐表明:興趣是教學成功的秘訣。“以趣促學”不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動,主動去學習,而且還能使學生 “會學習、會創新、會開拓”,為他們成為高素質的新型人才鑒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