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感 融情入理——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甘肅省靈臺縣中臺學區 張國君
發布時間:2012-06-08 12:34:4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產生的體驗,是人類文明的升華。可見,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情有獨鐘,中學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篇目貫穿著情感因素和情感活動。怎樣才能發掘出作品中蘊含的作者情感,發揮教師的能動情感,調動學生的創造情感,讓真、善、美走進學生的心靈,這是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素質教育的成敗,關鍵在于教師,語文教師應是情感教育的設計師,教師應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把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學生的心靈活動融為一體,使教師、學生、作品三者情感產生共鳴,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要達到這一目的,我認為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精心設計導語,創設情感氛圍
一堂課也是一篇文章,一出戲,別開生面的導語,可以引人入勝,可以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比如在教《死海不死》一課時,我曾編了一首小詩:“遠望萬頃碧波生,近看岸邊草無影,水中魚蝦無處免,三歲孩童也能泳,欲知死海何不死,且讓課文說分明”。又如我在教《故鄉》一課時,設計這樣的導語:“同學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嗎?請齊聲背誦一下”。之后,我啟發說,“千百年來,多少遷客騷人,羈旅行役,無不贊美故鄉,思念故鄉,有的抒發對故鄉的離愁別緒之情,有的暢敘回歸故鄉的激動和欣喜之情,那么,魯迅先生1919年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之后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讓我們跟隨《故鄉》中的足跡一起去感受吧”。這樣的導語,就會激起學生的情感,去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二、挖掘情感因素,讀出情感信息
教材中的一些名篇佳作,都飽含著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滲透著真、善、美的人文因素。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體味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這就要發揮朗讀的作用。朗讀是以聲音傳達視覺信息的活動過程,而聲音本身也是一種情感,一種形象,俗語說“三分詩,七分讀”,教師悅耳動聽的嗓音,抑揚頓挫的語詞,繪聲繪色的描述,逼真傳神的動作,都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如《最后一次演講》中,以低沉的聲音,平靜地敘述李公樸的遇難,隨之音量逐漸加大,音速逐漸加快,情感也逐漸由“激動——憤怒——咆哮——自豪”,這樣,聞一多先生愛憎分明的情感,悲憤的神情,有力的手勢,就如在眼前了。同樣,只有帶著無比懇切的語氣朗讀,才能體會得到《出師表》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良苦用心。要使得學生讀得真、悟得深,教師還應深刻了解作者的經歷及寫作背景,并把這一信息傳達給學生,這樣才能產生情感共鳴的目的。
三、誘發激勵情感,培養創新能力
教學是教材與學生,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傳導,盡管我找到了能使學生動情的情感成分,但沒有良好的感情鏈接,學生也不一定會進入教師設計的情感氛圍中。因此,在學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發時,教師要順勢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主思維的動力,提高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抓住情感與情理的聯系,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豐富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如設計《茶花賦》教學時,“醉了”就是傳神之筆,為了講透“醉”,就可用“前呼后擁”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異鄉的思念之情,卻因“畫不成”而總難釋懷,而后回國的機會讓他久藏心頭的情感一下噴涌而出,讓他感到欣喜、興奮和陶醉,在這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學生自然能夠體會作者的深情。這樣,不但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而且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更能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要做到這一點,一是要改善師生關系,尊重、信任學生,用真誠和善意的語言去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二是要樹立全面育人的觀念,著眼于學生認知,情感能力的綜合發展;三是要創設激勵機制,特別是情感激勵,對學生的點滴進步給予激勵,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要把情感與語文教學完美結合,教師既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還要有高尚的激情;語文老師不僅是教育家,還應該是感情豐富的藝術家。在教學中,我讀我講,我吟我誦,都要融入真情,以情動人,以情感人,讓學生感覺到語文課就是一種藝術享受。這樣,語文課才會上得趣味橫生,情理并蓄,才能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實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