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作為一名農村中學的地理教師,我們立足生活,聯系實踐,有效地利用當地各種地理資源,綜合各方面的地理知識,融會貫通,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身邊的地理資源,把我們的地理課堂講得有聲有色。

一、從生活中汲取地理教學的素材

地理課的教學離不開生活,而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都立足在本地的、實實在在的山山水水、花鳥蟲魚,萬事萬物都可以作為教學的素材,用于課堂,只有我們立足于生活,把生活融于課堂,這樣的課堂才會有聲有色,備受學生喜愛。

講八年級《地理》“地勢與地形”時,我提前讓學生結合地形圖觀察了解當地的地形與地勢。我的做法是:①讓學生首先觀察河流的流向,確定河流的地勢高低。(這一點并不難,學生很自然地確定河流流向的高低、確定地勢的高低)。②讓學生以河流為基點由岸及遠觀看,可以看到山川、平地、坡地、洼地、溝壑、山谷、山峰等各種復雜的地形。③在新課講完后學生通過匯報、討論當地的地勢與地形,既認識了解了祖國的地勢與地形特點,也認識了當地小范圍的地勢與地形。④教師對那些與課文內容聯系緊密,觀察細致能說出各種各樣的地形的同學予以肯定和表揚。每個人的臉上都有一種無法掩飾的自豪與狂熱。由于結合了當地實實在在的地勢與地形,學生學習興趣大漲。常言說積少成多,集腋成裘。

二、把地理教學與生活實踐緊密相連

《地理課程標準》中指出:要以“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其實地理知識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就在于他們能認識到地理是一門實實在在的學問,而不是子虛烏有的空談;地理是一門很有實用價值的寶典,而不是華而不實的空文。我在地理教學中很注重地理的實用性,每一課的教學重點都要凸顯知識與生活的銜接。使學生能深切地感到,地理即生活,生活離不開地理。

在講《行政區域》時,我先給學生講交通安全,講到交通肇事逃逸時,我突然問學生如何才能識別逃跑的車輛?有位學生說記車牌號,我夸他太聰明了。隨后我們講車牌號的含義。這一下學生可來勁了,恨不得一下子記住全國各省的簡稱,馬上成為一名鐵面無私的交警。在講《氣候的基本特征》的時候,我給學生講我們安康為什么冬季寒冷少雨雪;夏季多雨并有伏旱;春暖干燥;秋涼濕潤并多連陰雨。主要災害性天氣是伏旱、暴雨和連陰雨。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三、把地理課堂構建在廣闊的農村天地

毛澤東說“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這句話對于我們農村的地理教學來說,簡直是一句至理名言。有些時候,我們的地理課堂干脆直接設在廣闊的大自然中。

在講《自然環境》這一課時,我們帶著學生來到校外的荒坡上,讓學生看山脈的走向,讓學生分辨各種地形,讓學生感悟海拔差異,讓學生探究半山坡沒有豐厚的泥土而山頂上為什么能長莊稼?讓學生領略激流在山溝里奔騰穿梭,讓學生測量繪制學校及周邊的地圖,讓學生討論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家鄉的山區優勢,開發建設自己的家鄉。學生們對此各抒己見,情緒激昂,一個個仿佛是開發設計專家一樣,積極為家鄉建設出謀獻策。

四、把地理教學反饋給社會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僅把社會上的知識引進課堂,而且把課堂知識推向社會。在講地理自然災害中,重點介紹了當地學生熟知的一些自然災害,如泥石流、滑坡和崩塌。分析了它們發生的原因,講述了預防與治理的方法,我讓學生以自然災害的預防與治理為主題全班共同辦成一期活動黑板報,擺放在校門外,贏得當地民眾一致好評。一節好的地理課不僅教育的是學生,還教育了廣大群眾,意義是深遠的。有的家長看到自己孩子的“作品”公開亮相,喜不自勝,學生的那股興奮勁就甭提了。

有一位哲人說:“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讓我們放開手腳,大膽實踐,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在課堂教學改革的大潮中,讓我們多一點嘗試,多一點創新,為農村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