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積分機制,優化作業評價
作者:浙江省青田縣城東小學 吳麗春
發布時間:2012-06-08 17:58: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作業評價是師生交流互動的一種方式,在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嘗試著對小學數學作業評價進行改革,在班級中開展了“作業積分”的實驗和研究。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取得了驚人的效果,下面我談談這方面的具體做法。
一、確立“積分”細則,完善評價制度
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有規矩,對學生的作業評價也如此。過去,我對學生作業評價采用“等級+評語”的方式,分項進行評價。正確率以等級A、B、C、D來表示;書寫以“☆“來表示;適當的時候寫評語等。僅有這樣的規定,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久而久之,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開始習以為常,失去原有的吸引力。這說明原有的評價制度有待完善,需要建立長效的機制。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評價的目的不是評出“最好”與“最差”,而是在于激勵,能有效引起師生情感共鳴。于是,我想到了商業管理中很流行的“積分制”。這種“積分制”是商家常用的一種營銷方式,作用是引導、刺激消費者多購物消費??吹缴碳业某尚?,我萌生了將“積分制”遷移到數學作業評價中的想法。用“積分”的形式來激勵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提高。在原來規定的基礎上完善為:作業得一個“A”或得一顆“☆”的,加1分;2個“B”、4個“C”或6個“D”加1分。同時,也有“減分”:沒有完成作業或抄作業的減2分,作業沒有及時訂正的減1分,作業訂正時間過去越長,該頁作業分值越“貶值”。如:作業等級為“B☆☆”的,遲一天訂正,就少一個,變成“B☆”。另外,在8個小組中,本組月平均積分前3名的,小組成員每人各加3分、2分、1分。使學生在關注自己積分的同時,也關注集體的積分。促使許多同學為自己小組積分好些,自發的成立小組互助、相互監督的局面,扭轉了不良的作業習慣,端正了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另外,為了刺激學生“消費”,如商家搞活動一樣,在某一天作業做得特別好的,可以加倍加分;選做作業完成好的可以得到意外的“驚喜”:如實現自己一個小小的愿望,抽獎1次,抽獎的內容有學習用品、當天“積分”翻倍、一周口算免做等等。這種“積分”辦法也像電子游樂場一樣,牢牢地將學生的心吸住,使學生每一次好行為都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不僅僅要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還應參與對學習成果的評價;缺少評價,就是不完全的學習。為此,為了引導學生在作業評價的過程中,不斷學會把握自我,不斷地進行反思,我還規定:每次作業后,學生根據標準,在作業的最后給出自我評價,凡是自我評價與教師評價大致相當的,則給予肯定表揚,超過5次的獎勵1分。如果差距太大,則要個別談話,找出原因,沒有獎勵。我設法多提供給學生自我評價的機會,指導學生自查作業,進行互評,爭取更高的“積分”。
二、落實“積分”機制,關注評價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獲得表揚、獎勵次數越多,其行為活動的再發性就越高。學生作業每天都有,采用作業積分,學生每天都有可能被表揚、被激勵。這種及時有度的呈現激勵性評價,激發學生的內心深處那種被肯定,被賞識的需要。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有自信。那么如何讓這種激勵性評價“保存”下來呢?我用好了兩種表格:
1.“學生扉頁表格”的運用。
為統計作業積分的便利,我在每位學生作業本的扉頁貼上統一設計的“作業積分登記表”。這種表格是用來記錄學生每次作業成績、自評成績及相應的得分情況,讓學生自己記錄,組長監督。每次作業發下來,訂正好后,如實填寫作業的等級和分值。為了調動積極性,我采用一學期累加“積分”的做法。即:到達相應的積分,會獲得相應的級別(如下表),一學期一獎勵。這種獎勵很快能使學生“上癮”, 并樹立目標。他們每天都惦記著作業,如何做才是最好,離“數學本科生”還差多少分;作業發下來后,有的無比興奮,互相“炫耀”,嘰嘰喳喳地互相傳看;有的學生會認真改正,爭取又一個加分的機會等等。這個“積分”能使學生變得主動,能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激發了學生后續學習的內在動力。下一次寫作業時他們會加倍認真,而且會急切盼望著,猜測著下次能加幾“分”。 假如,在作業本中給他一個“你進步了,我好高興”的“題詞”,效果會更佳。
評價是聯系教師與學生思維、情感的重要紐帶,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活動。學生行為的發展很大程度依賴教師的評價。教師要牢牢把握評價“促發展”的本質,讓學生每次在記錄評價等級的同時,自己也受到了教育。
2.“加加減減爭第一”表格的運用。
有對比,才有競爭。僅有學生自己的積分是還不夠的,起不到你追我趕的局面。為能清楚地表達這種關系,我創造性地運用了 “加加減減爭第一” 表格(如表)。這種表格畫在黑板前面的右上角,非常醒目,學生容易關注。表格共分成8個小組,每個分數相對應的是一個學生在一個月內獲得分數值。
如表中“29”,表示這個月第一小組第5個學生的分數。表格中的積分實行 “月結月清”,不累加到下一個月,每個月的作業積分都重新從10分開始。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因長期積分差距越拉越大,而造成后幾名小組過早退出競爭行列現象的發生。從10分開始積分也避免因首次被扣分,出現負分的情形。這種“加”“減”能使學生“得意”或“心疼”,觸及學生的內心。每個月對作業積分前三名的小組全部人員進行表彰獎勵。同時,評出“一月之星”, 全班積分前15名的被評為這個月的“一月之星”,頒發獎狀,公布名單。為維持這項活動的良性循環,避免出現前“熱”后“冷”的現象,要做到及時,一月一評比,一月一表彰。
任何一項任務的完成,都是落實的結果。只有堅持不懈地把兩種表格結合起來,才能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發揮主體能動性,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每個學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動力。
三、巧換“積分”成果,突出評價激勵
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曾這樣說過:“教育,就是給人積極向上的影響力,教學藝術就是激勵的藝術?!币碳W生保持良好行為的積極性,使良好行為的持續出現成為可能,最終導致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是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同時具備。雖然物質的刺激和獎勵不是最終的目的,但它在一定的階段卻能成為一種值得利用的動力。它能夠激勵學生再學習,激勵學生向下一個目標努力。積分高的學生要有“糖”吃,“積分”成果應及時得到兌換,讓學生體驗到“有付出就有回報”。
作業積分的兌換,是作業評價中很重要的一環,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我規定了作業積分兌換辦法:一個月或一學期當學生作業積分到達一定分值后,給予表揚,頒發獎狀和兌換獎品,經費由學校支持或班費出一部分。在具體操作上要求做到:獎勵做到“平民化”,堅持“人人有獎”的原則,并進行必要的成果總結,落實考核結果。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或作業積分暫時落后的學困生,要給予特殊的照顧,適當的時候給予“特權”,獎勵分值,讓其獲得成功的喜悅。另一方面,作業“積分“的兌換,還采用“瞞天過海”的做法,爭取家長的 “配合”: 當他的孩子需要買鉛筆等學習用品時,不是由家長直接買給學生,而是讓家長買來學習用品放在教師處。再由教師在適當的時候通過“獎勵”或兌換積分的方式獎給學生。每次當學生需要學習用品時,教師總能有意識地發現學生作業中的閃光點,繼而進行激勵,“該出手時就出手”。甚至可以讓學生通過借“分”(這種借“分”,會產生一定的“利息”),達到某一榮譽稱號所需的分數。讓學生感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獲得相應的“報酬”。 成長需要激勵,學生最期待得到老師公正、公平的評價和積極的肯定。
總之,數學作業評價體制的不斷完善,使得作業對于學生來說成為一種享受,或者更像是一種游戲?!胺e分”的實行,能引領學生作業由量變向質變的飛躍,使每一個學生獲得一種自我的滿足與成功感,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胺e分”的實行,既充分肯定了學生的學習業績,又激發了他們“積分”的欲望,使每個學生都有了自己的努力目標、奮斗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