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就應該著力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質量,扎實地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現淺談一下自己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方面的幾點作法。

一、通過課堂教學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需求的內驅力,只有培養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學生才會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課外閱讀中去。但我們的學生缺乏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他們學習以外的時間或者看電視,或者玩電腦游戲,或者在野外玩耍,卻不愿意每天看看有益的課外書,而要改變這一現象,需要我們教師去點燃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渴望,變 “要我讀”為“我要讀”。學生有了課外閱讀的興趣,自然就如花香引來了蜜蜂一樣,努力尋求閱讀機會,從中獲得信息,得到閱讀滿足,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我常有意識、有系統地課內外結合,擴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如:在教學童話《丑小鴨》時,課文講述了丑小鴨歷盡磨難最終成為一只美麗的白天鵝的故事,從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很喜歡這個故事,就專門介紹了安徒生的生平,并引導學生去閱讀他的作品,如《海的女兒》、《小紅帽》等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這使學生興致盎然,有的甚至一口氣讀完了整本《安徒生童話》,還紛紛來告訴我讀書時的感受。這類閱讀教材往往與教材文體相似,它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再次運用已初步掌握的學習方法,不費力,樂于接受。這樣一來,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互相補充,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了。

二、通過課堂教學引導課外閱讀的內容

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激發起來了,就應適時地向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讀物。魯迅先生說:“讀書就像蜜蜂采蜜一樣,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有限。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內容時,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向他們推薦合適的書籍,內容可涉及兒童生活、歷史故事、科學常識等;也可以是小說、童話、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有教育性,對兒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響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這樣學生才能博覽群書。如我在教學《海底世界》時,有學生就提出了“為什么有的深海魚會發光?”的問題,我就借機引導他們去讀《有趣的海洋》等課外書。再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有學生問到“動物的尾巴都有用嗎?”時,我就圍繞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去看有關動物知識的書籍;這樣既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又讓他們嘗到了解決疑難的樂趣。通過布置學生查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培養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擴大了閱讀量,也使課內外閱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三、通過課堂教學傳授課外閱讀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課外閱讀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又是對課本知識的補充和拓寬,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課內,教師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教學后,在課外,利用閱讀活動時間將學到的方法進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消化吸收、鞏固完善,有利于學生保持課外閱讀的興趣,體驗到閱讀帶來的愉悅。

我覺得可用下面三種方法指導學生:(1)抄讀法。每讀一篇文章,要摘抄里面的好詞佳句。這種方法能使學生積累詞佳句,打好語言文字基礎,俗語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這個意思。(2)精讀法。在一段時間內,選擇幾篇從思想內容到藝術表現都比較完美的作品,運用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方法,把它們讀熟讀透,以汲取知識的精髓。(3)瀏覽法。瀏覽,重在廣博,拓寬知識面。學生需要讀的書很多,可是時間和精力又很有限,為了盡可能地擴大知識面,廣開眼界,必須采取走馬觀花的瀏覽方法。

四、通過課外活動發揮課外閱讀的優越

課外活動是推動學生廣泛開展課外閱讀的有效途徑。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自身條件,利用校內外各種機會,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例如:課外閱讀小組、好詞佳句比賽、朗誦會、故事會、讀書報告會、作文、日記、讀書筆記展覽等。通過諸多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總之,課處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延伸和補充,極大地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學識,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要積極拓展渠道,為學生的課處閱讀保駕護航,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積累語言,陶冶情操,進而提高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