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起始階段的文言文教學
作者: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教研室 張 彬
發布時間:2012-06-08 17:00: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升入初中后,正式開始接觸文言文的學習,由于文言文晦澀難懂,導致學生普遍對文言文的學習感到厭煩,這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的文言文學習。那么,如何讓學生在進入中學后就能輕松愉快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學習之中,下面簡單談談:
一、激發興趣——輕松愉快中投入古文學習
“高興學來的東西永不會忘。”由此可見,興趣是學習動力產生的主要因素。中學生初學文言文,激發學習興趣最為關鍵。首先教師不能再越俎代庖地分析講解,而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我探究,體驗探索的樂趣。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避免枯燥乏味。比如充分挖掘教材中歷史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或者精心設計精彩新穎、扣人心弦的導語,吸引學生的好奇心;或者把故事性較強的文言文編成課本劇讓學生上臺表演,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或者在翻譯句子等環節展開學習競賽,激發學生的成就感等等。
二、注重積累——誦讀記背中吸收文言精華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學參考在學生進入中學后第一篇文言文《童趣》的教學建議中就特別指出,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語感,而培養語感最重要的就是熟讀背誦課文,目的就是讓學生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因此,誦讀記背是吸收文言文精華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感受能力。另外,新《語文課程標準》中在優秀詩文背誦7~9年級的推薦篇目中,除詩歌外,還選入了一些短篇文言文,這些詩文供學生讀讀背背,還是為了增加學生語言積累。教學時,教師可把課內教材和推薦篇目結合起來,捆綁背誦,學生就會越背越多。比如在教學《論語十則》后,再布置學生記背課標推薦篇目中《論語》12章。學生在背會的基礎上通過網絡或圖書嘗試理解,會漸漸著迷于孔子仁義理智信的儒學思想之中。
三、巧用媒體——展示中搭建學習平臺
文言文時代久遠,由于古今語言的差異,文中所描繪的情景,是學生難以體會的。如果能充分地利用多媒體的圖片、視頻、音樂等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就能激發學生的想象,促進對文言文知識的內化和吸收。比如七年級文言文《山市》,是選自于清代作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文中描繪的山上蜃景給人美麗而奇妙的感受。但是學生對這種景象是無法想象的,如果教師僅憑借教材大講特講,即便講得口干舌燥,學生依然是不知所云。所以教學伊始,教者就宜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出“海市蜃樓”的奇景,讓學生從感性上自然融入到課文的意境當中,再讓學生將觀后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接著再讀課文,與作者的感受和描繪進行比較,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順勢引入到文言文的學習當中。
四、參與實踐——探究活動中發掘文言魅力
文言文的學習僅靠課內是不夠的。必須創造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更多時間和更廣空間對文言文更深入地探索,針對文言文開展實踐活動,學習誦讀、積累自己感興趣的文言文,去發掘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從中汲取豐厚的人文養料充實自身文化底蘊,獲得文言古韻帶來的美的享受。比如,在開展“走進文言文”活動中,可以設置這樣的活動內容讓學生自由選擇,自主探索。可以講從文言文中尋找的歷史故事講給同學聽,可以把同類的文言文歸為一類匯編成冊,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文言短文用配畫再現情景或辦手抄報,還可以開展文言文的知識競賽等等,通過系列的探究學習活動,學生體驗探索的樂趣,在活動中養成主動探索、善于合作的品質。
總之,起始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是無足輕重的,教師一定要多研究、多總結,想方設法讓學生喜歡學習文言文,才能為以后的文言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