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顯然,《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閱讀目標和閱讀教學建議是以發展學生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點,倡導語文閱讀教學走個性化閱讀教學之路的。

一、個性化閱讀的特點

1.個性化閱讀是自主性閱讀。

它需要讀者自行理解、體驗、感悟這種“寄托某若干意義的符號”。讀者只有真正與文本對話,與作者的心靈對話,才能使文本的意義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這就決定了閱讀只能是學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無法越俎代庖。

2.個性化閱讀是體驗性閱讀。

即“讀者的經驗能力的不同而感受不同”。讀者帶著熱情,憑自己的經驗能力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是以自己的生命之軀的各種感官去觸摸、品味、體驗文本的,這時他獨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將在客體上(文本上)打下鮮明個性的印痕。這種獨特的體驗和解讀,不斷地豐富了文本和自我,文本中的世界成為讀者的世界,成為讀者生命意義的投射與揭示。

3.個性化閱讀是差異性閱讀。

在體驗過程中,讀者與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為基礎,情感貫穿了整個閱讀活動的全過程,必然使作為閱讀主體的個人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感悟和體驗帶上了強烈的主觀色彩,從而產生一定的閱讀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呈現出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

4.個性化閱讀是創造性閱讀。

當讀者根據自己的能力將自己的生活體驗置于文本之中,在對文本多角度、有創意的體驗感悟中,將形象思維喚醒而達到多種功能的活躍水平,進而激活想象、聯想、勾連,這樣不僅可以加深理解、體驗作品,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還可以超越作者的視線,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產生創造意義,使閱讀的價值大于寫作的價值。

二、個性化閱讀的功能

1.積極倡導自主閱讀——“活”的動力。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人,是“對話”的中心,因此走個性化閱讀教學之路,必須發揮學生主體性地位,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那么如何進行學生自主閱讀呢?方法多種多樣,如用做游戲、朗讀比賽、表演等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或以設計主問題來帶動整篇課文閱讀教學的方式,強化學生閱讀參與;或通過小組學習使每個學生自主閱讀成為可能等等。

2.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活”的源泉。

“我們必須變成一個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這就要求每個教師關注學生獨特的內心世界,以平等心態和學生交流,尊重學生的個性,允許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讀文本,允許他們擁有不同的閱讀理解,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只有這種寬容的心境才能使學生個性之花綻放。反之勢必遏止學生智慧火花的迸發,壓制學生個性潛能的張揚,導致學生敢想、敢說、敢為品格的喪失,妨礙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個性化閱讀也就不復存在。

3.喚起學生的平時積累——“活”的基礎。

個性化閱讀教學要讓學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豐富生活閱歷,以便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閱讀中去,讓學生個體生活經驗、文本中的生活經驗與現實社會生活在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接觸、碰撞、交流中展開,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并有可能超越文本。個性化閱讀需要喚起平時積累,學生閱讀時在記憶深處尋覓類似場景,通過教師暗示提醒,在腦海里再現,然后結合課文細細品味,這樣就能喚起各自的記憶,對課文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同時經過發散思維,還能有意想不到的閱讀效益。

4.創設民主、自由的閱讀氛圍——“活”的平臺。

個性化閱讀教學最高教學境界必然實現創造性閱讀。閱讀創造的基本內涵是“讀出個性”,正確途徑是“先入后出”。創造性閱讀主要適用求異思維,從正向和反向思考問題,對文本進行反思、審視才能實現。因此,必須創設民主、平等的閱讀氛圍,在這個“平臺”上教師民主對待學生,善于傾聽,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這樣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學生的個性思維得到解放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品質得到培養和提高。

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生機與活力,在于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只有倡導個性化閱讀才能使語文教學“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