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拓展教學贏得了廣大一線語文教師的歡迎與青睞,成了許多教師增加課堂教學亮點的重要途徑。筆者是一線教師,認為在課程的拓展的背后存在著許多誤區。

一、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拓展無度

文本的拓展是為了達到擴展教學內容,加深對所學內容的掌握,培養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教學目的。有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這一含義,多比少好,無比有好。因此對文本拓展存在著一哄而上、拓展無度的現象,而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只是走馬觀花,淺嘗輒止。

二、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舍本逐末

語文教學要注重開發和利用其他教育資源,但必須以用好文本為基礎。在用好文本的基礎上,適當引入相關資源,以豐富學習內容、拓展學習時空。教師在確定拓展閱讀材料時,很少考慮到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一位老師在執教三年級《荷花》時,拓展了初中的《愛蓮說》一文,使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受到了影響。

三、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盲目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 于是乎,數學、社會、品德、美術蜂擁而至。一位老師在執教《九寨溝》時安排學生寫一首小詩、作一首曲、畫一幅畫來贊美九寨溝,卻將語言的品味擱置一旁。我們提倡語文與藝術“結合”,以什么方式呈現,仍要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為語文學習目標的實現服務,切不可為了追求時髦,追求氣氛而演一演、畫一畫、唱一唱。

我們要拓展文本資源,不需要去舍本逐末,我們需要的是有針對性、目的性地進行一定的語文積累、語文實踐,真正有效的課堂拓展應把握學科性質,融入知識內容,符合學生特點的,我們對文本的拓展必須掌握好一個“度”。

一、斗夜鳥啼霜正滿,一帆斜月過楓橋——講究時度

1.課前拓展性閱讀。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學生“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理解”。課前拓展性閱讀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的目的在于獲得意義,而意義的獲得有賴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或社會情境中,有助于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3.課后拓展性閱讀。“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了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開端。在課文的結尾處給學生的課外閱讀指明廣闊的空間。

二、君家正在深樹處,滿地綠蔭山鷓啼——講究標度

1.在文本留白間拓展。法國作家梅里美曾說作詩只能做到七分,其余的三分應該由讀者去補充,寫文章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的老師在文本的空白處或作者表達的簡約處作適度拓展。這樣既開闊視野,引導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華,情感的迭起。

2.存疑處適度“拓展”。課堂學生的存疑之處,往往是學生思維的瓶頸之處,也往往是一堂課最容易亮點生成的火山口,雖然險境環生,如果適度拓展,引導得法,便可以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3.在語言品味處拓展。在課堂教學的語言品味中進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學生對語言表達與作者情感的深層理解,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對語言的精妙處,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花精力引導學生反復口誦心惟。在《泊船瓜洲》的教學中拓展王安石改“綠”的故事,既明白了其內涵,又讓學生感受到了詩人的嚴謹。

三、緣已逝而情難止,生有崖而思無盡——講究深度

課堂教學的拓展不能僅僅存在于形式,而應利用拓展的手段將課堂教學引向深入,將知識的學習推向深的層次。課堂教學拓展的效果就是看拓展對于課堂教學深度的挖掘,看拓展對于課堂教學深度的貢獻。語文教學的拓展,要讓學生利用拓展的材料,對于文本有所全面的思考,從而深度解讀文本,走進文本深層,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有利于擴張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情感與文本融合,提升了閱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