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小組合作提高數學課堂效率
作者: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官道鎮小什小學 武化民
發布時間:2012-06-07 09:42: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學活動展開的主要場所是課堂。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課堂教學都是我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途徑。在小學教學中,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對小學數學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以下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對此淺談一二。
一、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師要通過適時地點撥和引導,使學生意識到,一個小組就是一個獨立的群體,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是這個小組的一分子,小組的健康成長需要每一個成員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組成員之間相互的幫助、提攜、合作、促進。小組的點滴進步意味著小組成員每個人的努力,也意味著大家共同的榮譽。
實踐中發現,當教師的引導語經常關注到群體的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就會慢慢產生;當教育評價也經常關注到小組的發展時,學生的團隊精神就會逐漸得到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需要教師不斷地引導和培植才能逐步形成,要使學生在小組的成長中逐步感受到在集體中生活和學習的愉悅,會客觀看待個體與集體的關系,產生集體的榮譽感。
二、合理組建合作小組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要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體驗成功,探索與發現的樂趣。合作學習中的每個組均為一個小集體。合作學習就是通過這樣一個個小集體發揮作用,完成探究任務。因此,小組內部人員的安排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認真考察學生的個性差異、能力特征,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習慣、性格愛好、成績差異等因素作詳細了解,進行異質分組后,在組內對每個組員還要進行合理的分工、角色的調配。如設置小組長、記錄員、資料員、操作員、發言人等,一段時間后輪換,實現小組角色互換,增進互動。并要求他們在討論時,既要能有根據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又能與小組同學相互協調,愉快地完成合作任務。另外,教師要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細心觀察學生的動態,適時進行成員調整。
三、合理安排合作內容
合作學習是學習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現狀進行選擇,看是否該進行合作交流。合作性的內容要難易適度,有一定的討論價值、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問題要靠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萬不要過于簡單。否則,在沒有合作價值的情況下,合作就是一種重復的勞動。我們提供給學生合作討論的內容必須具有思考性、開放性、趣味性,必須是讓學生感覺有一定的困難,又通過集體的智慧可以完成的,一般的操作實驗題、開放題、意見分歧題,易混難辨題目,均可采用,以保證學生討論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四、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
學生合作學習技能的形成和發展,需要教師有意識有步驟的培養。一位名師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曾列舉以下要求:聽取發言要專心,注視對方動腦筋;說明緊緊扣中心,有根有據說得清;求助別人要有禮,得到幫助表謝意;反思自己有勇氣,肯定別人得虛心;自控守紀勿喧嘩,依次發言從多數,幫助同學要熱情,耐心周到困難除;支持對方露微笑,點頭鼓掌拇指翹;說服別人把理表,態度誠懇不嘲笑:建議之前思考好,分工合作效果好,協調組員共商量,交往合作爭第一。教師把這些順口溜似的要求作為學生合作的準則,教給學生,經常對照以達成共識,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合作習慣,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序開展。
五、要通過適時的評價促進小組發展
在小組的使用中,教師要注意給各個小組相對均等的參與機會,對合作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面向各個小組的評價,即建立“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合作機制。“激勵板”是及時評價小組發展的一個非常受學生歡迎的載體。教師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個顯示各個小組合作學習成果的專欄,如登山比賽、奪紅旗比賽等,哪個小組活動得好,就可以奪得一面紅旗,或攀登一座山峰,這種非常形象的手段,既能使學生對自己小組在班級中的發展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又把學生喜歡的競爭機制引入了課堂,產生了一定的對抗性,很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習慣,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合作技能。在培養學生合作學習上需要信心、精心、耐心和恒心,從使小學數學課堂達到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