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的實施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課堂上更加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和模式。這一理念中的“合作探究”作為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基本前提,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發現問題、質疑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有著很好的教學效果。當然在實行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很多時候合作探究教學流于形式,課堂上熱熱鬧鬧,但學生沒有掌握多少內容;由于探究的問題設置不合理導致探究沒有必要和價值;由于合作探究的課堂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影響到課堂的進度;教師對于學生合作探究的結果缺乏準確合理的評價等等。要克服這些問題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要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習慣

任何學習方式的開展都和學生的學習習慣有著重要聯系。而“小組合作探究”對學生的行為習慣要求更高,要求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善于質疑、勇于探索,要善于傾聽他人意見,要學會交流、討論,要有展示的習慣、總結反思的習慣等等,而這些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培養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要鼓勵他們課前做好預習,課堂上要善于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而且在分配小組的時候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合理搭配,以更合理的方式組建學習小組,從而保證合作交流順利進行。

二、要準確把握所教學生的實際水平

要了解所教學生的現狀,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只有了解學生的實際語文水平才能保證我們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比如,在教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的《林黛玉進賈府》、《雷雨》兩課時,如果班上的學生都沒有看過《紅樓夢》、《雷雨》這兩部作品,對于小說、戲劇這樣的文體知識了解不多的話我們就可有針對性地將探究問題降低難度,如果不考慮學生實際將探究題定為:很多人認為《紅樓夢》后四十回違背了曹雪芹的原意,如果你是續作者,你會怎樣安排小說的結局?結果可想而知,這樣的探究題怎會理想地完成?比如對《雷雨》可將探究的重點確定為“從戲劇人物語言中探究周樸園的形象特點”。 所以,探究問題的設置必須符合學生的實際,只有符合學生實際,探究目標才能實現。而這就要求我們要準確了解學生的學情。

三、探究問題的設定要有探究價值和意義

探究既不僅是閱讀中對信息的篩選整合,也不僅僅是對藝術性的評說鑒賞,而是指“探討疑點難點,有所發現和創新”,它是鍛煉學生對作品的個性化閱讀能力,鍛煉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對作品做出自己的評價的能力。因此,探究問題的設定要準確合理。要“精”,要有探究的意義和價值。這一點,我們再利用好教材的同時可以從歷年的高考命題中得到啟發,高考探究題很好的詮釋了“探究”的意味,如2011年普通高考新課標全國卷(陜西、寧夏、海南等)實用類文本閱讀第(4)題:盡管黃賓虹和張大千都是一代宗師,但二人的人生態度、對金錢的看法以及藝道旨趣卻大相徑庭。這給你什么樣的啟示?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這個探究題具有啟發性。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的思維以一種導向,使得學生能沿著這個導向探索下去,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所以教師要精心設置探究問題,保證探究的價值。

四、教師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教師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學生合作探究時,教師不能無所事事、放羊不管,也不能越俎代庖,替學生說出結論。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啟發、點撥、引導,把握好探究的方向。對于探究中生成的新問題,要能敏銳地分辨清楚,與教學目標無關的,及時矯正、引導;切中要害的,積極組織探索研究。同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盡量關照到每一個小組、每一個學生的探究活動。對于學生的探究結論要有一定的引導和評價,要允許學生有不完美的觀點,更要正確評價學生的探究結果,以評價來激勵學生,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鼓勵那些有思想,有見解,有探究思維的學生,讓他們收獲探究的喜悅。

五、合作探究的時間分配要合理

現在一節課基本在45分鐘,那么如何合理安排討論探究的時間顯得尤為重要,時間把握不好,勢必會影響到一節課的整體效果。比如說,如果合作探究的時間安排過短,學生的討論探究勢必停留在淺嘗輒止的層面,如果時間拖得太長,又會影響到整節課的進度,那么如何安排討論探究的時間就很重要,一般而言,一節課學生小組討論到小組展示再到小組點評,其花費的時間至少15分鐘。所以一節課討論探究的問題設置在一到兩個,不宜過多,時間控制在15分鐘較好,具體操作時我們可以按照這樣的步驟來進行: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階段性學習成果展示——教師點評。這樣既可以保證探究的效果又保證了教學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