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都是學習數學的主要形式。”有效的數學閱讀可以擴大學生數學知識面,快速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數學分析、推理能力,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途徑。鑒于數學閱讀的重要意義,每位數學教師都應該積極地將數學閱讀請進課堂,使學生學會閱讀才是真正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育思想方法。下面就本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談談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閱讀的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數學閱讀的興趣

數學閱讀不像語文閱讀那樣引人入勝,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創設問題情境,讓他們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從不愿讀到愿讀、樂讀。

如在教學《分米、厘米的認識》一課時,在最后拓展練習環節中,我出示了這樣一篇數學日記:“我早晨從20厘米長的床上起來,穿好衣服后,拿起15分米長的牙刷刷牙,刷完后我坐在一張高約30厘米長的凳子上吃早飯。今天吃的面包很不錯,大約有15分米長……”要求學生在讀完日記后解決以下兩個問題:(1)認真閱讀,你能找出這篇日記中的問題嗎?(2)同桌互相說說應該怎么改才合適。雖然日記內容不長,但在學生眼里本來枯燥無味的數學課上竟然也出現了小朋友馬虎有趣的日記,他們感覺特別新奇,很有意思,進而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欲望,使得教師設置的問題很快地迎刃而解。

確實,有了興趣,閱讀的效果很不一樣,帶著一定的問題去讀,可以使學生從機械閱讀向意義閱讀轉化,可以誘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加強閱讀指導,提高學生數學閱讀的能力

1.設置導讀提綱,指導學生閱讀。

數學閱讀的過程應是一個積極的思考過程,教師應根據不同的閱讀任務和性質,向學生提出閱讀要求,使閱讀更有效。因此,教師應編好導讀提綱,引導和啟發學生在閱讀中思考。

如我在教學《小數比較大小》一課時,教學思路是向學生提供閱讀提綱,讓他們通過閱讀教科書來自學一部分內容。課始,問學生怎么比較小數大小,學生們提出方法,教師反問:真的是這樣嗎?請你仔細自學書本。要求(1)小數如何比較大小?(2)和整數比較大小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學生就圍繞著這個提綱展開閱讀,做到了讀有所思,思有所得。

2.在讀寫標注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閱讀。

一方面,數學閱讀要求記憶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標注可以加快、加強記憶;另一方面,教材編寫為了簡約,數學推理的理由常省略。所以,數學閱讀要求學生養成認真細致的閱讀品質,能從課文中概括歸納出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如解題格式、知識結構框圖,這些要求學生以注腳的形式寫在頁邊上,以便以后復習鞏固。

如我在教學《四則混合運算——文字題》一課時,在出示題目(1)4.8與1.2的差除以0.6,商是多少?(2)4.8減去1.2除以0.6的商,差是多少?后,我采取了下面的步驟:①輕聲自由讀題,并圈出你認為有用的詞語。②想一想怎么讀可以讓大家聽出你的運算順序?這時學生閱讀是帶著思考去讀,學生動筆對這兩個問題中的關鍵字詞進行了標注,并在順序上發現了它們的不同,最后總結出關鍵字詞的順序其實就是運算順序。這就是學生在精讀中,對信息接收、加工、改造的成果。

三、進行反饋練習,鞏固閱讀效果

數學閱讀的核心目標在于理解,包括通過聯想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對知識系統化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等等。教師應及時反饋閱讀信息,檢查閱讀效果,隨時發現問題,使閱讀更具針對性。

如我在教學《乘法分配率》一課時,當學生基本了解這個運算定律之后,先進行一系列地基本練習,然后又設計了開放題“請你出一道運用乘法分配率的簡便計算題考考你的同桌”。這樣的練習反饋形式,既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又通過出題的方式鞏固對乘法分配率的理解,還提高了孩子們的興趣,從而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閱讀,拓展閱讀內容,課內讀,更要課外讀,不僅讀課本,還要學會選擇參考讀物。總之,把閱讀引進數學教學,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培養、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數學教科書的習慣,并以此為載體,努力培養學生閱讀感悟與分析思維能力,使他們獲得終身學習的本領,這不僅是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素質的要求,更是新世紀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