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與泛讀是閱讀的重要形式,對于大量的閱讀對象來說,泛讀則為海納百川,精讀則為細飲一瓢;而對于某一具體文本來說,泛讀與精讀是閱讀中不可分割的階梯式延伸。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以泛讀為發展教學的基礎,以精讀為深化提高的橋梁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量與面的拓展,泛讀先行。在泛讀中可偏重個性化閱讀,但還應引導學生重視閱讀的豐富性。另外有更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泛讀指導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在具體實踐中,我先廣泛了解學生的閱讀趣味,在學生中征集閱讀書目,比如“我推薦給大家的幾本好書”,提出推薦理由。“我讀我書”,接近學生的喜好。教師進行充實,體現一定的傾向性。其次,讓學生在眾多的篇目中做個性化選擇,確定自己有興趣的篇目,留作精讀本,而其他推薦篇目則作為泛讀本,豐富閱讀視野。叫做“看看別人讀什么”。對泛讀本不做太多規范,盡量讓學生在無思想負擔,不必苦苦思索的狀態下閱讀。為了推進泛讀的豐富性,可以留下彈性作業——“我的反推薦理由”, 對自己不入選篇首先從內容上、初讀印象上言己之感,不求長篇大論,不增加過重負擔,且無形之中有所激趣。目的性則體現在一定時間內我們的閱讀期望上,比如配合教材專題的“開啟智慧之門”、“體悟山水神韻”等主題引領。

當然日常泛讀是隨意隨性的,但在我們的泛讀教育中要進行一定的方法指導。速度與理解是衡量閱讀的兩個方面。而速度是泛讀的一個重要要求。保證速度的一個前提就是對閱讀素材進行“點擊”:點擊閱讀素材——點擊內容亮點(自然引發自我閱讀注意的點)——展示點擊。為此,指導學生泛讀時要進行略讀、掃讀教育,做到 “三抓”:抓標題,抓段落中心句,抓評價語。然而,如果只有泛讀,一切成為速食,那么鮑魚也將會變成大白菜,難以體現本來存在的更高的價值。所以,由泛讀以廣識,唯精讀以深思。

蘭姆說“你可以從別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須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鑄成你思想的砂型。”深研細讀是完成閱讀再造轉化的重要途徑。這是一個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應該經歷這樣三個環節:

1.泛讀基礎上的發現。在快速閱讀中對全文內容有個比較充分的全面的了解,發現一些疑問之處、喜愛之處、重要之處、有益之處。比如在教學《故都的秋》時,讓學生發現郁達夫審美趣味的不同尋常之處,怎么對殘破的,冷落的事物發生那樣的喜愛之情?文本中那些文字是有趣的或者有味的?在《祝福》一文的教學中,讓學生質疑祥林嫂到底因何而死,柳媽到底是好人還是兇手?為什么“我” 要提起“福興樓的魚翅,一元一大盤,價廉物美”這樣的事情……學生有的提出的問題達二十個之多。有了發現,就有了探究的意義和渴求。

2.問題導引下的推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精讀時間(這是現在教學中的一個不足),咀嚼文字,先自己在文中尋找對問題的發現,進而在文外尋找對問題的補充,有時間去想一想為什么,好在哪。努力理解作者寫作的動機、感情、心理、手法、風格、效果以及對讀者的感染程度。于人于文,讓 學生有個將閱讀素材進行內化的過程,使學生在閱讀中能充分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心靈對話。同時,對重點問題,重點段落展開爭鳴。自讀自悟,還需合作探究,一個博學者的思考,不如三個普通人的商討。在討論中明確思想,解決疑問;在辯論中深化思想,品味神韻;在交流中,一個好的思想變成三個好的思想。而 教師要成為整個精讀中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確定好精讀點,在阻塞的時候疏通渠道,在關鍵處提點升華。

有人說“思考的意思是親近自己”。精讀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學生在思考中使閱讀親近自我的過程,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和遷移運用都是極為有益的。

3.深入領會基礎上的品評比較。好的文章,百看不厭,品嘗咀嚼,頰齒留香,然而讓無窮回味,形成文字,更是促進學生獨抒己見,完善思考的重要環節。讀而后寫,在寫中遷移,是使整個精讀完整化地一個句號。這種品評使感性沉淀為理性的閃光,也是精讀的縱深。而由一篇轉向一面甚至更多,就是精讀帶來的重大喜悅。 往往在研究了一個作家的一篇文本之后,推薦或者引導學生對作家、作品、同類主題作品拓展閱讀,課堂就走向了課外。葉圣陶先生在《〈精讀指導舉隅〉前言》 說:“像這樣把精讀文章作為出發點,向四面八方發展開來,那么,精讀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帶讀許多書。”閱讀指導有什么比這個更讓人欣慰!

點擊式泛讀與探究式精讀相結合,閱讀將顯現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