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際能力進行培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選擇合適的教學法才能夠做到這點,相對而言導學式教學法就具有這樣的功能。

一、小學導學式教學法的內涵與特點

小學數學導學式教學法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新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具有教學結構的整體性,能將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進行有機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導”與“學”是兩個重要的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的兩個側面,通過“導”來指導“學”,通過“學”來檢驗“導”,這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發展過程。在課堂上,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方法(例如數學問題情境)來激發出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產生更多的聯想,使得他們能夠通過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決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情境中的數學元素,教師能夠引導學生來進行觀察、思考,并自主提出各種數學問題。

二、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

1.重視新課的導入。

在導學式教學法中新課的導入十分重要,在進行導入時通常都是采用的情境導入法。情境導入有多種方法,這需要根據課程標準、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條件、教師自身狀態等進行情境創設,一般分為:故事導入、激疑導入、談話導入、實驗導入、活動導入、童話導入、綜合導入等多種方式。

2.引導學生探究新知。

導學式教學法重視老師的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之間的相互聯系,需要教師來處理好知識的內在規律與學生認知準備及認知特點之間的關系,并對節奏進行控制,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其中的重難點,并指導學生選擇合理的方法進行探究。同時還需要對探究活動開展的組織形式進行考慮。

例如在教學小學六年級的《圓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來作為探究的主要形式,同時對于操作的方法可以為學生提供幾種意見來作為引導,這樣學生在進行親自動手探究時就不會顯得過于盲目。在學生動手完成之后,接著讓學生進行回顧討論來理解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系。這樣在開始聯系了實際,在中間部分讓學生充分動手進行了歸納,最后讓他們進行討論,這樣能夠使得整堂課的氣氛都較為活躍。

3.引導學生完成自我檢測,鞏固新知。

自我檢測是導學式教學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現在很多教學方法都主張是將課堂還給學生,甚至是自我檢測也是讓學生自覺完成,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知識水平有限,即使能夠自己出一些題目或者是發現他人的一些不足之處也是有限的,此時教師對他們的引導更加不能夠放松。因此在這個環節要引導學生從現實情境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教師可以出一些自測題目來引導他們進行自測。

例如在學習完小學三年級《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后可以為學生們設置這樣幾道自測題:

例1.飛機每小時行駛1425千米,小轎車用了3小時行駛了285千米,問小轎車每小時形式多少千米?飛機的速度是小轎車的幾倍?

例2.體育用品店里小籃球每個9元,小足球每個16元,乒乓球拍每副25元。現在王老師帶了418元去體育用品店買體育用品,問: (1)如果全買小足球,最多能買多少個?還能剩多少元?(2)最多能夠買多少副乒乓球拍?剩下的錢買小籃球,能買多少個?

通過這類題目的設置不僅僅讓學生鞏固了這堂課的知識,還能夠有效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特別是最后一個題目還能夠有效地讓學生們開動腦筋,有助于他們打開自己的思維,對于他們的思維能力的提高有著一定的作用。這就要比讓他們自己出題目來自測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

4.了解學生的收獲與困惑,幫助他們解惑。

導學式教學法讓學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也就因此在前面的環節很難更好地掌握他們的實際情況,因此在導學式教學法中還有專門的環節來了解他們的知識掌握程度,這與其他的教學方法有著一定的區別。讓學生們來談談在這一節課上都有什么樣的收獲與感想,不僅僅可以從知識的收獲上來說,也可以從其他的方面來談談,這樣能夠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能夠對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的發展有一個了解。同時還要讓學生們將自己心中所存在的困惑提出來,當提出來后如果課堂時間充足,就通過全班討論來幫他解決,否則就在課后進行個別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