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與失配策略的實踐與思考
作者:陜西省鎮安縣鎮安二中 汪明順
發布時間:2012-06-06 19:03:1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今年剛接了高一年級的新課和班主任,一切都是新的,但由于認識不足,無論是授課還是班級管理,我都憑經驗,按照老一套的辦法來做。兩周后,學生普遍反映老師講得太多,老師唱獨角戲,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觀眾……經過幾天的思考,我決定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嘗試著“放權”。書上有的東西,我讓學生在課堂或自習課上自學,學生能看懂的,我不講,學生不理解的,我讓他們小組討論。但就是在討論這一環節出了問題,我們的學習小組是按照座位劃分的自然小組,而座位是大體按照身高結合視力聽力來安排的。他們合作學習或小組討論時,有的組叫嚷一片,有的組鴉雀無聲;有的組的個別學生因無人能與之討論,有的組胡亂說一氣,沒有結果更沒有質量。一節課下來,問題依然還是問題,時間已經過去了,教學任務怎么也完不成。我又陷于了沉思。
通過調查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有的學習小組內部成員的差異太大,有的組6人全部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流,或性格外向而張揚,或全部都是學習成績較差的,或一兩人成績好、能力強,其他人成了他倆的觀眾或聽眾。無怪乎一到合作學習和小組討論時就出現以上現象。這樣的學習小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以合作學習為目標建立起來的學習小組,僅僅只是臨時拼湊的小組,不符合新課程合作學習的要求。
鑒于以上分析,我決定重新排座位,重新編組。在排位編組前,我對全班學生作了認真細致的調查,內容涉及到:性別、年齡、家境、身高、視力、聽力、愛好、特長、學科興趣與學習狀況、總體成績與學習能力、喜好的學習方式、學習傾向性等,將問卷收集起來仔細歸類。然后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談話,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身上的優勢優點與劣勢不足,認識到揚長補短的重要性。這樣就為重新排位編組提供了依據,也掃清了學生思想上的障礙。重新排位編組主要依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傾向性、性格、學習能力與成績、學科愛好與成績,參考學生意愿與其他如身高、視力、聽力等因素,運用匹配與失配相結合的策略,使組內及組與組之間同中有異、梯級排列,目的在于保證讓同一小組內部都能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問題,每人都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保證都既發揮自己的長處又能彌補不足,以達到人人有長進個個在發展的目的。
按匹配與失配相結合原則重新排位編組后,學習效果日漸明顯。因為同一組內的6人在情趣、性格、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既是相近的又是互補的,因而既保證了他們有共同語言,能合作,又保證了他們由于存在差異而互相取長補短,還能形成競爭氣氛,也就是既保證了合作又保證了競爭,既能揚長又能補短,因而討論的氣氛熱烈了,學習的效率提升了,問答的質量提高了。同時,在班級管理上順便實行小組責任制、組間競爭制等,班級管理省力了,班風正了,學風濃了,正氣旺了。
通過這次親身經歷,我反思總結到以下幾點:
1.新課程實施者確實要轉變觀念,牢固樹立學生發展觀。新課程強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主動地、自主地求知,通過學校教育,激發主動求知的欲望,培養自主求知的能力,養成自主求知和合作實踐探究的習慣,學會與人合作的方法,為以后的成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因而,新課程實施者一定要轉變觀念,把學生的成長發展放在首位,以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持續發展為工作目標和重心,要為學生的成長發展搭建平臺、創造空間、營造氛圍、提供服務。
2.新課程實施者一定要快速轉變角色,作學生發展的服務者。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行為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服務者和同路人,教師要走下講臺,走近學生,讓學生走上講臺,讓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讓學生來表現自己。教師一定要扮演好服務者的角色,為學生的主動探究合作學習創造條件,提供服務,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
3.新課程實施者一定要善于聽取學生的意見,把工作做到實處、做細。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我們心中要有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有學生,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為此,我們一定要把工作做實做細,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切不可不顧學生愿望和感受,只顧照自己的老一套來施教,那只能是瞎子點燈白費油,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致使教學分離,導致嚴重后果。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一定要有新理念,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一定要體現一個“新”字,同時要把工作做得更實更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