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任學生,多方鼓勵

當代作家馮驥才說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在醫院里,常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景:許多小孩看到護士拿起針頭,就會哭鬧,家長或護士親切地安慰,孩子就停止哭鬧,順從地打針。其實,此時的安慰就會給孩子帶來信任與鼓勵。在課堂上,我常常發現一些同學欲言又止時,就面帶微笑,用期盼的目光望著他,或對他說:“別害怕,請把你想到的告訴老師和同學,你會說好的。”于是,學生就大膽地站起來說。在作業中,當我發現學生因馬虎或不認真而出錯時,我就在旁邊注明提醒。第二天,學生就會將錯題認真改過。我又在旁邊寫上鼓勵的話。就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漸漸高了,學習也自覺認真了,課堂氣氛活躍了。由此可見,信任與鼓勵,能使人克服畏懼心理,樹立自信,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與力量,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

二、因人而異,培養興趣

在教學活動中,既要面向大多數學生,又要關注特殊學生。根據不同層次,提出不同要求,設計不同的問題,走下講臺,加入學生的學習、探究活動。對學優生重在激發自我探究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他們跳一跳摘果子,感到有嚼頭;讓學困生從基本的、簡單的入手,并耐心幫助,重在培養學習興趣。總之,教師要相機誘導,幫助各層次的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到或接近預定目標,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漸漸地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起來了,就會產生一種不斷前行、不斷渴求新知的強烈愿望,就會舍棄許多“所愛”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就會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積極主動去探究獲取知識,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我樂學。

三、尊重學生,自主學習

尊重學生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還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和認知。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自主確定學習目標,然后自主學習、探究、交流,并自主設計鞏固練習題,進行自我評價。采用這種方法,能讓死氣沉沉的課堂變得躍異常。如,我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采用了此法,同學個個摩拳擦掌,很快進入了專心致志的學習狀態。其中在交流“五壯士為什么要選擇絕路”時,更是眾說紛紜。一個同學說:“五壯士為了不讓敵人發現群眾和連隊主力轉移的方向,才選擇絕路。假如他們選擇通往連隊和群眾轉移方向的路,敵人就會追上來,這樣,不但群眾和連隊會受到傷亡,就連他們自身也難以保全,他們選擇絕路,是舍生取義。他們這種熱愛人民,不怕犧牲的精神真令人敬佩。”……由此,同學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精彩的辯論。智慧與智慧會聚,靈感與靈感碰撞,情感與情感交鋒,課堂充滿了創造的生機與活力。

四、誘導發問,積極探究

愛因斯坦曾說:“發現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教師的責任不僅在于傳授,更重要的在于喚醒、激勵與鼓舞。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誘導學生大膽質疑。如,我在教學《蟋蟀的住宅》時,開課伊始,我就講:“我們人類可以建造起一座座漂亮的住宅,完成一項項偉大的工程。然而,在動物界,有一種小小的昆蟲——蟋蟀,也能修建自己的住宅,完成這項偉大的工程。”由此導入課題,并讓學生質疑。于是,一個個激動地發問:“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樣子的?”、“蟋蟀是怎樣修建住宅的?”……然后,我就讓學生自學課文,探究這些問題,并激發:比一比,誰先完成這些問題,而且還有新的收獲或發現?頓時,一個個都積極投入到讀書探究中。

五、創造機會,自我展示

好表現,是少年兒童的天性。這也是積極上進的表現。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多方面創造機會,讓每個學生的才能和特長都得到展示。在展示中完善,在展示中進取,在展示中創新。

總之,教師只要遵循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原則,關心、愛護、尊重學生,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靈活誘導,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會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學習的熱情就會高漲,教學何愁沒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