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有效參與型教學是指教師通過數學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根據小學數學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旨在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創新精神和理解數學能力,挖掘學生的數學潛能,增強教學效果,并最終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且相對有效地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數學教學活動。

一、使學生對學習活動有明確的目標

對學生提出學習活動的目標可以有以下兩種形式:

1.由教師直接提出學習目標。

教師提出的學習目標可以是一本書的、一節課的,也可以是某一具體活動的。如在正式講授新課前,教師可以將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或要完成的目標告訴給大家。小學二年級一節數學課上,老師對同學們說“之前我們已經學習過1~6的乘法口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接著學習7、8、9的乘法口訣…”;四年級的數學課上,教師對同學們說“上周我們學習了三位數乘以兩位數,今天我們學習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這種“開門見山”地提出學習目標的方法簡潔、明了,使同學們一開始就清楚學習內容是什么,從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抓住重點,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2.師生商討后提出學習目標。

在小學中低年級的教學當中,教師應更多地采用這種方法。一方面體現出課堂教學的民主,另一方面學生更容易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中來。例如,有的教師會這樣提出學習目標:

師:我們之前認識了長方形,學習了怎樣求長方形周長,同學們還想學些什么?

生:學習怎樣求長方形的面積。

師:如果你們知道了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后,還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就這樣,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就由學生說出來了。這種由學生自己說出的學習目標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樹立正確的“互動”觀

在大班教學中,學生人數較多,如果教師針對全班的每一個學生,則在時間與精力上不允許之外,更不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單獨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較高,而在小組交流的時間里,除了自己思考之外,不知道如何與同學交流。教師使用了小組交流這個手段,而對其實施的過程和結果給予忽略。那么這種小組交流形式實際上仍然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而沒有交流。對此采取的措施是:教師應了解小組交流的組織形式、其過程及其目的,在實施前及實施過程中給學生一定的指導,在小組討論交流走上正規之后,教師逐步減少指導,針對討論中出現的問題再具體指導。這樣學生主體參與的培養才更為完善。

三、加強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師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當然包括與教師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同的乃至相反的意見。教師對不完全符合設計意圖的學生的各種想法與做法,應做到不輕易否定,及時、敏銳地抓住學生思考中合理的成分,進一步引導他們深入討論,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以保護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地品嘗到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后的快樂和成就感。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來認識和判斷數學問題,既不輕易放棄自己正確的想法,也要虛心向他人學習,學會對自己的解題策略與學習結果做出適當的評價。

四、加強小學算理教學,促進理解型數學課堂

數學課堂是師生教學實踐的共同體,通過師生、生生的交流與合作(智力的和社會的),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對象的意義獲得理解。教師應建立一個以強化數學算理為主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并愿意使用熟悉的表達形式和語言來分享他們原始的領悟。

如果要求學生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過程,并與其他同學分享,他們就必定要進行反思與交流,使學生學會反思經歷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模仿書本給出的過程,必須反思數的意義和計算中的操作,這就是理解,與其他同學分享,不僅包括演示一個過程,還需要描述、解釋和說服等。事實上理解型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技能,適應新情況并能夠在生活實踐中靈活運用。

有效參與型教學的理論不僅能豐富教學的理論,更重要的是能對教學實踐提供參考,指導我們廣大的一線教師進行教學實踐。本研究對小學數學有效參與型教學現狀的分析和有效學習現狀的了解以及對有效參與型教學策略建構,對廣大一線的小學數學教師開展有效參與型教學具有直接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