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你將在自己整個的教育生活中當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這句話道出了社會對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那就是教師不僅要知識淵博,還應具有嫻熟的教學技巧和方法,要有高超的教學藝術,使教學走向成功、走向高效。那么,如何實現呢?以下本人將淺述一二。

一、 運用教學中的情感進行有效教學

教學是一種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認識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情感隨著認知過程從知識的識記、理解、掌握到應用是緊密平行交疊著發展,共存于一個統一體中,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時而需要用情感目標作為達到認知目標的手段;時而把認知領域中的變化作為引起情感變化的手段。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感情地教,學生才會有感情地學,教師必須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引發學生的情感,通過師生情感交流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教得扎實,學得主動,教得生動,學得有趣的教學目的。

二、 重視數學教學的非語言進行有效教學

由于數學教學的特點所決定,相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數學教師更需要注重非言語表達能力的訓練。非語言表達形式,常用的有臉部表情,眼神和體態等。教師的面部表情常常是學生最關注的地方。板著面孔的老師,會令學生感覺壓抑、恐慌;溫和可親的教師,卻又會有神奇的教育功能。有人說教師的微笑是陽光,可以溫暖學生冰凍的心靈;教師的微笑是春風,可以催開學生心靈的蓓蕾;教師的微笑是棧橋,可以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教師的微笑是天使,可以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所以教師要學會恰當地利用面部表情,有效地傳遞信息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表情必須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切忌扭捏作態、矯揉造作、表里不一。

如:在教學“雞兔同籠”應用題時:有若干只雞和兔子,它們共有88個頭,244只腳,雞和兔各有多少只?教師可以領導學生做游戲,找一部分同學看成是兔,一部分同學看成是雞。解:我們設想,每只雞都是“金雞獨立”,一只腳站著;而每只兔子都用兩條后腿,像人一樣用兩只腳站著。現在,地面上出現腳的總數的一半,也就是244÷2=122(只)。在122這個數里,雞的頭數算了一次,兔子的頭數相當于算了兩次,因此從122減去總頭數88,剩下的就是兔子頭數122-88=34。有34只兔子,當然雞就有54只。還有假設全是雞,或者全是兔,通常人稱為“假設法”。

這一片段由于教師充分利用非語言藝術,創設教學中非語言情境,化靜為動,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學特色,及時地運用動作、表情、姿勢等非語言手段,讓小學生參與和暴露思維過程,這樣使語言藝術與非語言藝術得到完美的結合、協調的運用,數學課堂教學藝術展示了它新的風采。

三、抓住教學高潮的契機進行有效教學

一堂好課,常常會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一兩次高潮,教師若能設計富有高潮的開頭或結尾,不僅能增強教學效果,而且能一次又一次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先出示參加活動要分的蛋糕、蘋果、礦泉水等,然后富有激情地說:“今天,我們要幫助丁丁和當當分這些東西,你們愿意嗎?”在認識分數之后,通過幼兒、成年人頭部占身高分數的變化,體會到成長的奧秘,人體科學的奧秘。新穎別致的多媒體課件,簡潔明快的語言,創設出一種和諧的教學情境,使課堂學習氣氛進入高潮,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營造教學高潮是一種藝術,需要深層的教學基本功、對教材要深透理解、對教學方法要嫻熟運用、對學生心理要確切把握、對課堂調度要舉重若輕,才能得到推波助瀾、因勢弄潮的功夫。

總之,課堂教學是老師的一種創造性勞動,課堂教學需要藝術的研討,對于教師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永恒課題,任何一個表情、提問、操作、練習及對學生的評價,都得認真揣摩,每個細節都可以反映出執教者的教育教學思想,都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在數學課堂上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