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分析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應有的合理理性構架出發,指認出,現實教學過程中由于感性至上的形象教學對價值理性消解,工具理性異化的認知教學對價值理性排擠,人文化的非理性教學將價值理性替代,致使價值理性內涵缺失。結合高職學生實際,科學定位高職思政課內涵,合理分析高職學生“興趣”構架,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建構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和諧理性模式。

[關鍵詞] 高職 思政課 教學 價值理性

高職教育的實踐導向原則要求思政課教學凸顯對經驗實用性的關注,注重對學生工具理性的培養,這是否意味著高職思政課教學應放棄其由理論邏輯性所規定的宏大價值理性內涵,而代之以具有短期效應的實用性和工具理性內涵?反映到教學方法上表現為,是否放棄傳統大學思政課教學的注重邏輯說服力的理論運演模式,而代之以實踐感悟或現象直觀的教學模式?我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欲兼顧高職教育的實踐導向原則與思政課教學的理論性特質,我們應該倡導在實踐導向所引導的行動系統中彰顯價值理性內涵并用理論進行規整。

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價值理性意蘊

理性是事物或世界存在的依據或規律,是人們的意識結構和認識能力,是人的行為依據和行動指南。理性有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分。工具理性即科學理性,是強調手段的合適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恰當與否的理性,價值理性則是強調目的、意識和價值的理性,是“作為主體的人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對價值及其追求的自覺意識”。[1]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工具理性重在使學生樹立科學理性思維,注重對認知對象固有屬性和事物間規律性的研究,進而掌握科學方法論,使學生能夠“庖丁解?!?,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技能,是顯性的“應用之用”。價值理性旨在喚醒學生的人文自覺,使學生不為專業局限,不為技術束縛,自覺按照全面發展的人的標準來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發展,關注生命的意義和尊嚴,遇事能夠進行價值評估,有效解決“技術為誰用”的問題,是隱性的“無用之用”。如果說,工具理性所彰顯的是高職思政課教學的“職業性”,那么價值理性彰顯的就是高職思政課教學的政治理論性。鑒于此,價值理性應該是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更加根本的層次。

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價值理性缺失

然而,在高職思政課的現實教學實踐中,往往將價值理性內涵遺忘。

一是在感性至上的形象教學中將價值理性消解。個別教師為迎合高職學生實際,用大量感性案例來證實理論,甚而使案例凌駕于理論之上,其實質是感性至上的形象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所引導的課堂教學場景看似存在師生互動,學生也或許喜歡,然而其只能取得短期的教學效果,即課堂極其熱鬧,卻無法真正完成思政課教學的長遠目標。

二是在工具理性異化的認知教學中將價值理性排擠。當前眾多高職學生對高職教育本身存在誤讀,認為高職教育就是確保找到工作的教育,這一想法在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語境中或許可以理解,然而卻也容易產生對教育和知識的“功利主義設想”:有用的就學,沒用的就不學。由于思政課“無用之用”的效用無法被高職學生認識,于是片面認為思政課對自己沒有實效而不感興趣。為迎合學生實際,個別教師往往堅持“實用主義”原則,把思政課干脆上成生活常識課,忽視了思政課教學的價值理性內涵。

三是在人文化的非理性教學中將價值理性替代。當前眾多高職院校由于達不到建構價值理性所倡導的人文性規則,于是就用文學、藝術等非理性形式取代,忽視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思想性。在此大環境下,注重價值理性內涵的思政課教學模式不受學生歡迎,而只能被迫代之以非理性的教學模式。

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價值理性構建

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注入價值理性內涵,須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明確高職思政課教學之初衷,將價值理性內涵與政治內涵相統一。思政課教學的初衷就是通過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鑒別力,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合格接班人。這一價值目標的實現必須依賴于價值理性的規整,價值理性的功用在于以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價值的實現為目的和尺度,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從而使人更多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最終使思政課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二是結合高職學生實際,把“理趣”作為觸動課堂教學之癢點。高職教育的實踐導向原則固然重要,然而我們卻不能因為弘揚實踐導向原則就將那種僅關注外在形式的“情趣”教學模式抑或感性至上的形象教學模式作為高職思政課的主導教學法,因為這忽視了高職教育的“高等性”。為此,高職思政課教學必須在注重實踐導向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思政課“擺事實、講道理”的功用,把“理趣”作為觸動課堂教學之癢點,以此實現師生心靈上的交流,增強高職思政課教學的長效性。

三是要建構基于實踐導向的“四環教學法”,增強學生對現實和理論的反思能力。第一環就是通過學生參觀或教師提問的方式,使學生產生問題。產生問題的實質是學生用過去的知識無法解釋當前的現實,產生了知識空白,制造現有知識與理論或現實的不和諧。第二環就是學生分組調研或分組討論解決問題,在學生調研或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引導(而不是告訴),使學生生成正確的認識。教師要適時對調研結果或討論結果進行總結。第三環就是教師對問題的解釋和歸納。解釋問題時要杜絕用單一理論進行解釋,而代之以理論對比解釋,沒有對比就沒有認識,更不可能產生理性認識,通過對比使學生認識真理,從而實現“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第四環就是引導學生現實踐行。通過實踐教學的形式,注重身教,使學生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內化于自身,使理論理性的認知轉化為價值理性的踐行,從而使學生更堅定地走在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

參考文獻:

[1]徐貴權.論價值理性[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